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研究 >> 教改研讨 >> 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研究

2014-06-25 16:28:57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5611
                                          谢寿星张煌忠 

[摘 要] 围绕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目标,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内涵,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经济合作、共享资源、组建联盟等方面组织实施全方位、多模式、多渠道、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以多种形式开展同地方经济合作,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层次,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在更全面、更深入、制度化的创新驱动中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

    1 引言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具有地方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能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科技服务、科研创新、开放原则等多方面满足地方社会在人才、技术、信息、服务等领域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的适用人才。实施产学研合作可以促使高职院校主动寻求与地方政府和周边企业合作的切入点,一方面以自己的科研实力和行业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解决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科学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介绍、推广到企业中去。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已渐入佳境,呈现出形式不断创新、层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取向更加市场化、路径更加多样化等新特征,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区域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各种合作的运行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平台、技术联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各类产学研合作产业化集聚区前景可观。那么如何使产学研合作更进一步走向深广,以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是每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必需探索的课题。
    2 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基本内容和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与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职教育的进步和繁荣,企业和社会的进步引领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搞好校企联合、产学结合,重要的是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自觉地、主动地为人才培养和高职院校的发展作贡献,而其中的关键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作为高职院校来说,要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全面展开,应该用真诚的服务与企业打交道,积极探索和实践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模式。
    2.1人才培养方面,创新机制,贴近市场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里的“高端”有三层含义。一是特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人才;二是高职教育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三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从理论上讲是技能型人才队伍中的高端层次,是相对中低端技能型人才而言的。
    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形成企业、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的机制以及人才训练基地。学院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情况,不断积极大胆地探索和试行“定单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如邀请企业来学院参观考察,与学生签约,学生前两年在校进行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意向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企业向学生支付合理劳动报酬,用于学生筹集学杂费和生活费,毕业后就留在实习企业工作;与用人单位展开“送教育进企业”合作,在校外成立企业班,为用人单位的员工进行在岗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学院派专业老师到用人单位授课、考核,同时向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或技术服务,由用人单位支付部分或全部培养成本;针对部分转型企业或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则实行“定单培养”合作,用人单位根据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确定的数量,提前向学院预订毕业生,企业一般要支付部分或全部培养成本,可以选派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导师,一般从招生开始合作,伴随着特定的课程设置、明确的培养方向和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实现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互通,学校教育自觉变成企业技术员工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也可以得到有效落实;针对部分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单个企业不具备单独与学院合作的条件时,则实行“行业主导”合作,由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出面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组织企业群,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联合下培养订单。
    2.2 技术服务方面,合作共赢,解决企业难题
    高职院校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不能总是停留在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等初级合作的层面上,更应该在与企业技术合作上提高合作层次,即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持,多为企业考虑与解急解难,有效地达到技术服务企业的目标,最终追求企业离不开高职院校的紧密合作目的。
    高职院校要善于分析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在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开拓渠道,充分挖掘学校在场地、技术、设备、人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以赢得企业对于教学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实现利益“双赢”的合作才是长久的、稳定的。比如学院可以依托人才培养优势和科研技术优势,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企业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专门成立由学科带头人负责的技术攻关小组,通过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课题或专项课题,展开高新技术的攻关研发工作,同时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参与研制、调试和生产加工,即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又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报酬;企业则安排专项资金,全程派遣技术人员参与,同时负责项目产品的技术专利申报、产品的宣传推广、生产与营销等工作。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实质性合作,使越来越大的实力企业感受到高职院校在工艺技术方面的优势,激发了企业参与学院发展建设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院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促进了教师的科研动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有力的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此过程中,学院与企业签订保密协议,对企业做出商业技术的保密承诺,消除了企业在商业技术保密上的疑虑。
    2.3 共享资源方面,优势互补,减少投入成本
    在校企合作中,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设备资金、生产技术、行业联系、品牌推广、市场占有等,不足之处在于企业主要从经济效益来考虑问题或受经济运行周期影响,不愿意把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信息平台建设、风险技术开发等方面,而企业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和科技资源;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实验仪器、情报信息、人才教育、教学设施、科研创新等,不足之处在于高职院校缺乏大型生产设备、资金有限,难以承担较为重大的开发项目。只有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才能达到校企合作的互惠互助、互利双赢的目的。这种合作几乎不存在合作风险,校企双方在科技文献、仪器设备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是属于辅助性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比如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结成产学研联盟后,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对产品进行大量的测试或进行先锋实验,节省了大笔的仪器购买费用和测试费用,也为其顺利开发新产品创造了条件;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企业的在线生产设备,进行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转化试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艺设计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2.4 经济合作方面,双方投入,共建经济实体
    校企共建经济实体是一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投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运作模式为校企合作、企业化管理。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优势,企业在资金投人、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双方如果有较好的合作基础,价值观念也基本趋同,通过签订合同,建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与企业合作共建经济实体,相互结合形成研究、开发、研制、生产、销售一条龙,高职院校与科研机构主要以技术(无形资产)人股,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现金等投资入股,制定比较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产权明晰,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真正实现一体化,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对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一举措不仅可以缓解企业产能不足的压力,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打响高职院校的牌子,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当然,由于高职院校、科研机构的主要功能是研究开发,追求研究开发能力的提升,追求高学术水平、较强的学科优势和培养优秀的人才,不是单纯的企业经营,不追求利润的****化;而企业追求利益****化和高市场占有率,各自追求的目标不同,要通过建立经济实体走到一起是很不容易的。即使走到一起,也存在观念的冲突、文化的碰撞,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这种模式是否有效,取决双方是否能够依照“尊重合作伙伴,尊重市场规律,坦诚相待,共谋长远发展”的精神,按照符合市场化的发展规律来谋划和建设。
    2.5 组建联盟方面,互助互利,打造创新链条
    在政府支持、企业支撑的协同下,高职院校积极参与组建有地区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一种由重点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参与的,聚集地方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实力企业等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形成创新的合力,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信息互通、人才互动,带动区域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通过多方沟通协商,组建类似“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机构,构建了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有效解决我国产业集中度分散、技术领域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核心竞争力受制于人的突出问题。比如在全球以绿色环保、智能引领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竞争中,我们在新能源、生物保健、智能科技、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完全可以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个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创新、集成联动、聚集目标,发挥高职院校信息和科研优势及行业企业资金的****效益,抢占市场先机,打响中国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
    3 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要点
    推进产学研合作,是推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内在需求。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实力的建设,引导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方面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3.1学校重视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前提
    高职院校要主动为产学研合作做好准备,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积极关注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参与区域改革创新实践,出台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主动寻找合适的伙伴开展产学研工作,培养满足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和可转换的科研成果,在战略高度上支持行业组织、规模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成果转移和技术创新。
    3.2企业需求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动力
    推进产学研合作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人才和技术需求,才能发挥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实践证明,只有以企业需求为动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研创新的市场导向,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面的优势和力量,真正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需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使产学研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广,使产学研合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3.3改革创新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的保障
    改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
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是重要的科技创新源和生力军,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主渠道,是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有效方式,应选择“政府最关心、企业最兴趣、老百姓最需要”的科研合作方式和内容,以创新的机制和模式,寻求积极的合作成效。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情况,在政策扶持、制度保障、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奖励机制等各方面予以倾斜,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促进教师的科研动力,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方面解决了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让企业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以此取得了企业的信任,使越来越多的实力企业感受到高职院校在工艺技术方面的优势,激发企业参与学院发展建设的热情。
    3.4多方共赢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的目标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发挥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具有人才、专业、办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而行业企业则是将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转化的孵化基地,具有设备、资金、社会资源等方面的长处,需要高职院校提供的高技能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支持。在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过程中,校企双方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找准方向,还能争取到行业企业一定的经济支持,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行业企业则可以在合作中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和技术“瓶颈”,使他们敢于投入、乐于投入,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4 结语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正在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高职院校产学研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以形成创新机制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新体系。产学研合作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在于这种合作符合当前经济、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规律,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产学研各要素的结合能够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事业获得整体水平的提高。围绕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目标,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内涵,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组织实施全方位、多模式、多渠道、多领域产学研合作,以多种形式开展同地方经济合作,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层次,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在转变观念、提高质量、创新机制等方面下功夫,需要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推出创新成果,并在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创新驱动中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友清,李文杰.产学研“合作科教、服务区域”模式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8):74-77
[2] 刘亚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对策与建议[J].科教导刊,2011(31):46-47
[3] 王娇璠,张凤武,姜海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发展对策[J].价值过程,2011(8):256-257
[4] 安宴菲,夏建军,郭飞等.产学研结合模式在地方高校中的探索与实践 [J].出国与就业,2012(5):138-139
[5] 郭德,马晓宇.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研究[J].机械制造,2012(11):73-76
[6] 陈震,程远兵.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28-28
[7] 马卫华,许治.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与特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109-113
[8] 李春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常见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2)
[9] 郭丽杰.新型产学研结合的共建实体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28-29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