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研究 >> 教改研讨 >> 转变教育观念 切近职业岗位 扎实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转变教育观念 切近职业岗位 扎实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2014-06-25 16:34:36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7008
                                          黄新周
[摘要] 中国高教扩招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现实需要存在矛盾,一方面,社会紧缺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研究表明,高职教育要避免一般普通院校复制性办学,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切近职业岗位,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岗位为导向,扎实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观念;职业岗位;扎实发展

                                        前言
    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离不开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建设者和专门人才,而保持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教育是根本保证,其中职业教育为大多数群体提供了接受教育保障乃至就业保障,为国力增强、国家强大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基于这样的重要性,全社会都应该给予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决定》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温家宝总理讲,“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0%。”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2014年3月22日上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中国首先将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简单来说,是“学中做、做中学”。其次,建立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体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2000年后教育部将让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为了就业而进行的大学教育改革探索意味明显。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职”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自1999年国家决定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以法治教的轨道,开创了地方统筹的高教管理新体制,政府统筹迈出实质性一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但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与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生源竞争激烈,办学主体校德缺位
  在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统计表明,2003年我国高职招生的计划数大于报名数,有的高职院校报到率仅为30%,一些高职院校为争取生源,不断降低录取标准,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声誉和质量。近几年,一些职业技术院校为抢生源,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如各种招生中介的出现、刊登虚假广告、利用高就业率吸引高中毕业生等行为,还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把与一些名存实亡的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合同作为幌子,吸引学生就读,扰乱了正常的职教招生秩序。
(二)发展定位不明确,盲目升格,千校一面,特色缺失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楚,在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性,而不注重技能培养,有盲目攀高升格和办学向学科型靠拢的倾向。一些由中职升格为高职的院校,一旦羽翼丰满就要升格为本科,办学科型高等教育。这种倾向不仅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更重要的是使职业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特色。
  由于高职存在盲目攀比学历教育、普通教育的现象,使升格成为主要导向,一些高职院校也以帮助学生高考复习招揽学生的手段,变相地使高职院校成为第二次高考的预备学校,偏离了创办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一些高职院校基本上参照传统的本科和专科模式办学,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开展教学,没能体现出高职的办学特色。尤其是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课程内容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脱离了地方产业发展,远离了职业岗位需要。
(三)传统观念意识根深蒂固,高职的社会形象认知偏差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独生子女现象引发的对子女教育期望等因素,使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另一方面,当前企业转制、机构调整,使大量工人下岗待业,也使培养一线生产人员的职业教育受到了严重冲击。
  我国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现行的高考制度使高职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双重困境”。国家期望通过发展高职解决高等教育的机会问题,同时也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又未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主导作用,财政投入相当有限。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目前高职的劣势地位,出现了成绩好的学生不愿上高职,而成绩不好的学生由于高职收费一般高于本科而上不了高职的问题。
(四)短期行为,缺乏投入,职业技术教育失去根基
  职业技术教育的根基在技术。而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必须通过大量扎实的实验实训,而实验实训就需要实验设备和实训场所。与一般专科相比,高职需要更多的资金和资本投入。然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人们多以为办高职是低成本投入,这也造成了目前高职多举办很少硬件投入的文科专业,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状况。
  投入不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校内设备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符合相应要求的训练与实习条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特色的物质基础极为薄弱,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策略
(一)进一步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就业导向
  以往解决失业人口主要依靠经济快速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解决200万人的就业问题。而从2001年开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解决60万人的就业问题,每年的经济增长不足以解决当年的就业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要快速发展,就必须重视就业导向。从高职发展本身来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存在三大瓶颈:办学难、育人难、就业难。高职每年培养数百万学生,如果不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以学科为导向,每年就可能给社会提供超过150万到200万青年失业人口,高职发展就会受到社会质疑。因此,必须进一步确立高职的就业导向,坚持在教育目标确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落实就业导向的原则。
(二)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办出自身特色,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错位发展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 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校都能举办一流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创办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走向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 我国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平衡,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和高层管理的拔尖人才,更需要大量应用型一线人才。各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本地经济特点、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培养层次、学科特色、服务区域等方面正确定位,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每个学校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出自己的特色。
  实现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各安其位、错位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服务于不同就学人群的高等教育模式,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服务领域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社会分工。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身特色,才能与普通本科教育形成不同的发展优势,从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高职的投入
  中央与省级政府职责明确,切实落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物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用模式变化,中央对职业教育由直接管理变为依法办事和采用政策引导、质量评估、政府购买等宏观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又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形成的区域性经济特征,决定了高职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只有适应区域经济要求,体现地方经济特色的高职教育才有生命力。为此,省级政府应加强对高职的统筹管理,促进高职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另外,政府要下放高职的办学权力,逐步扩大高职在办学、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安排、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的权利,落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经验表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教育部门内部,而是来自经济部门和就业部门。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密切合作,共同参与教育管理和决策,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只有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形成合力,才能保障健康发展。
  明确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运用财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建立政府、社会多元投入的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体系。为了形成多元的办学经费来源途径,职业教育机构必须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以及面向行业、企业、社区培养特色人才等多种模式,来获得不同渠道的经费支持。
  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仍然把职业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紧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征,很多职业院校由于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目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被社会认可的原因之一。实训基地建设对经费投入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工科专业对实训条件要求比较高,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给予本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的大力支持,以加快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援助体系 对于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政府同样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通过“奖、贷、助、补、免”等形式,扶持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
(四)建立面向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办学机制,淡化学科专业意识,强化职业岗位专业意识,高度关注实用技能培养和培训,激活学校办学活力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培养适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是一个基本国情,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是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高职院校办学要面向农村经济发展。据调查,农村拥有丰富的高中毕业生资源,高职院校要利用这个有利条件,鼓励农村高中毕业生回归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成为高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用人层次的提高,城市一些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由于没有大学文凭,无法进入就业领域。高职院校也应面向这一群体,为其提供相应的高等职业教育,避免他们成为“新失业群体”。 德国的高职教育适用性强,学生的就业前景好,“向高等专科学校进军”已成为德国高中生的常用语。
  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专业优势就是就业优势。高职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结合部。为此,高职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本着灵活设置、宽窄并存的原则,改造传统专业、发展紧缺专业,大力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努力做到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
  面向全球培养国际市场短缺的实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要瞄准国内就业市场,还要着眼于国际就业市场,为国际就业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我国劳务人员在国际就业和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拓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
  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全民教育相互渗透。走综合化发展道路。加强学校的研究性和开放性。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趋势。
  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技术教育是教育服务贸易的一部分,是优先开放的教育服务领域。适应国际化趋势,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生产实践中把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以满足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是提升我国教育的重要途径。需要指出的是,在开展中外合作教育时,应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扬长避短,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  
  积极与国外教育机构、企业等建立联系,加强对外合作,提高竞争实力 加入WTO后,外资可以不受限制地在中国设立合资机构开展义务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教育。再加上“入世”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教育机构占领国内市场,争夺生源,特别是优秀生源。面对这些竞争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积极与国外教育机构、企业等建立联系,加强对外合作,提高竞争实力。
  只有立足我国国情,淡定办学心神,突出地方特色,紧扣产业发展主线,切近职业岗位,走与一般普通大学错位发展的道路,创出品牌,才能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瑛,刘育锋.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动向及亮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3月11日.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转
[3]邓泽民。CBE理论与中国职教中的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2001.
[6]谭移民、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U]。职业技术教育,2001,31
[7] “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高校专业设置雷同’”[N]. 中国青年报,2004-10-29.
[8] 冯增俊. 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9] [澳]康奈尔. 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0] 冯增俊. 走向新纪元的粤港澳台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概况(1994-1995)[A].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事务处,1994.
[12] 顾明远.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二章。
[13] 张建新. 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到一元制变迁的研究[S].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
[14] 石伟平.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黄新周,男,三明学院教育音乐学院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民盟盟员,民盟福建省第十二届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