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参政议政 >> 政协大会发言 >> 政协九届四次 >> 我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我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2015-01-26 16:38:30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2158
                    范明 

  构建宜居宜业的生态人居体系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而“村容整洁”正是农村生态建设的一大重要内容与必备条件。民盟市委课题组先后到我市6个乡镇、31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查,旨在摸清我市各地农村环境卫生之现状、问题、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对策。
一、我市农村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总体规划滞后,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新房建筑不少,但建房与村间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不配套,影响整个农村后续建设与发展,影响村容村貌的整洁与美观。
(二)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缺位。农村除了部分主要道路由财政拨款补助建设之外,其余基础设施建设大都由农村自负。特别是事关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没有地下排污管道建设,缺少各种卫生容器设置等,缺乏必要基础设施。
(三)农村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在调查的31个行政村中,由于农村小水电的无序发展,下游河道水量剧减甚至趋于干涸,水流自然净化能力基本丧失,导致大部分镇村辖区内河、溪流的水质普遍恶化;池塘乃至部分水井的水质情况也是不容乐观。
(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还需进一步加强。一些村落尤其是偏远山村由于管理不到位和村民习惯等原因,乱倒生活垃圾的情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变,以致村边路口,村道两侧,河边树下,公共场所等成为垃圾堆积地,在影响村容村貌的同时,很可能成为今后突发性疫情发生的隐患与源头,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五)土壤污染危害日渐加大。据了解,我市各地每亩化肥施用量从建国初期的10公斤以下,增加到现在150公斤左右,增加15—20倍;农药量也剧增至20—30倍。低毒农药虽已普遍推广,但用量普遍严重超标,残留严重,导致土壤硬化、酸化、恶化。由此,将直接或间接导致农作物如稻米、蔬菜、水果等污染以及养殖业中鱼、肉、禽、蛋的污染。这些污染形成连锁反应,也就成为“餐桌污染”,日积月累,无疑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六)农村堆杂现象普遍而又严重。山区的农村,枯树、竹干、柴火及各种废弃物堆满村间与房前屋后,既不整洁,又不雅观,火情隐患多;农村随处堆放石块、砖头、瓦片以及各种废弃物,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美观。
二、切实加强我市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各级党政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把它作为一大战略、重中之重的大事要事来抓,把它视为关心人民疾苦、保护农民健康乃至全社会安全的一大善举,是将执政为民理念及群众路线教育落到实处的具体行动。只有各级领导思想重视到位,才能政策措施力度到位,只有全民思想上的认识到位,才能具体工作到位。
(二)要实行范围覆盖。要把环境卫生整治从城市逐步覆盖到农村,要从战略高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农村全面覆盖,这是我市实现新型城镇化、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必然要求,是创建******生态市的一大内容、任务与目标,建议我市政府务必加紧制定相关具体方案,并加大力度,督促下辖部门分期、分批、分步认真予以实施。
(三)要保障规划先行。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必须把它纳入全市管理统一规划,当前,我市缺乏对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统一规划,应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城市框架和政府工作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整治、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城乡环境卫生规划管理一体化。当前,要先急后缓,制定出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规划,分期加以实施。而后,制定出台一套完善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方案,并加以细化落实。
(四)要实行硬件配套。要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缺乏排污管网建设的严重弊端,进行科学配套建设。建议把农村地下排污管网建设作为农村重点基础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由市、县、乡三级财政分别统一投入,抓紧抓好这一事关农村环境卫生大局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并逐步实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人畜粪便利用处理、工业排污统一处理,最终实现科学治理。
(五)各村必须参考当地的人口比例、民居的集聚程度等因素,按照实际需要来聘请保洁员,如200—250人,配备一位保洁员,每村配备若干人,并由市、县两级财政逐步加大投入,从根本解决农村保洁员的待遇偏低问题。
(六)要“三管齐下”,即把整治、建设、管理三大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并切实制定整治方案、建设方案、管理方案,一一加以实施。同时,要确保财政投入及对农村环境卫生这一公益性、社会性、福利性事业实行重点投入,给予保障。农村有关基础性的设施长期管理运作费用庞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管理运作经费应当采取政府大力支持,市场营运配套的办法,协调政府、农村等各方关系,共同负责,合理运作,有序运行。
(七)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宣传教育,提高其自身的环境卫生素质,增强农村内在环保意识与共识,实行内外结合,上下达成共识,并从农村幼儿教育开始就把加强环境生态建设纳入其教育范畴。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