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 2019年 >> 老区苏区境内自然保护区的原住民脱贫奔小康工作不容忽视

老区苏区境内自然保护区的原住民脱贫奔小康工作不容忽视

2019-12-28 16:49:30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4369

                                         曾明生 罗方益 许勋恩

    习近平总书记3月10日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作为生态大省的福建省拥有93个自然保护区,迄今依然有8800多户计41000多人居住,超过三分之二是位于革命老区与中央苏区境内。仅中央苏区核心区、革命老区三明市分别就有******、省级自然保护区5处、6处,各县(市)均有一个,保护面积231万亩,其中9个保护区区内均有居民居住,除早期移民搬迁外,现仍有居民总户数为3330户14923人,其中:核心区77户375人,缓冲区323户1506人,实验区2930户13042人。据调研,上述保护区内的原住民在脱贫奔小康工作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

一、法律保护下的自然保护区引发人与自然冲突。一是区内动植物保护政策与原住民生产存在冲突。随着保护区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民众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区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逐渐增多,其危害区内群众农作物和畜禽的现象日益增多,给群众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却又无法得到补偿,形成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政府法律政策的实施促使区内居民的利益成为牺牲品。保护区的建立切断了当地居民传统“靠山吃山”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又缺乏替代性措施,对当地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特别是区内的毛竹经营矛盾更为突出。三是据向群众了解,除2008年有组织实施过移民搬迁、省财政按照每户5万元标准给予搬迁安置与补助外,近十年来再没有开展过移民搬迁,导致原住居民无法继续享受到该补偿政策。

二、政府对自然保护区原住民的利益补偿明显偏低。一是区内集体林、自留山的经济补偿太低。而农民又不能经营纳入保护区管理的集体林,实际利益受损,客观上加剧了日常管护工作与农民利益之间的冲突,扰乱了保护区的正常管理秩序。如,目前原住民从保护区所得补偿主要是每年每亩补偿为22元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按规定扣除相关费用及村集体留存,实际补偿到原住民的约11元/亩·年,按30年一个轮伐期,目前山区商品林净值约60-100元/亩·年,实际补偿金额与市场价值、原住民期望值相差较大,造成原住民与保护区的矛盾隐患日渐加剧。二是2008年每户搬迁补偿5万元,但随着物价上涨,该搬迁补偿标准明显有失市场公平,造成目前搬迁政策难以执行。三是村民普遍反映“禁柴改燃”试点补偿低,仅此一项就使其日常生活成本大为增加。

三、管护与生产之间矛盾较多,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因政策约束,区内群众的部分生产活动如竹农生产经营受到限制。如,大量集体或个人林权的实验区内毛竹林,政策允许经营,近年来因扩鞭使得毛竹林面积不断扩大、侵占自然保护区其他林地、破坏阔叶树等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引发了区内日常管理与竹农生产经营的矛盾。二是部分区内原住民搬迁至集镇或村镇,回原耕地农耕路程加大,耕作成本提升,加上野生动物对耕地的严重破坏,造成区内耕地基本抛荒甚至无地可耕,原住民对此意见较大。三是山区县级财政普遍困难,导致政府对改善原住民生产生活条件及扶持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资金投入不足。

为此,建议:
一、积极推广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探索。实行分级、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逐步实现保护区森林资源的国有化,从而努力解决保护环境和原住民经济发展的矛盾。
二、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至50-60元/亩·年,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同时,探索建立自然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区域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和实施办法,并创新补偿渠道,让原住民从更多渠道获得经济补偿,以有效化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三、完善保护区相关政策,解决居民生产生活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统筹协调制定扶持保护区的优惠政策,建立原住民生产生活帮扶长效投入机制,如产业政策、银行贷款、税费减免、技术辅导、基础设施建设等,尤其要加大搬迁的投入,落实解决搬迁居民就近就业问题。
四、厘清产权关系,做好区内原住民产业扶持规划。建立保护区毛竹林、人工林的经营、置换和赎买机制,促进重点生态区位生态公益林集中连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强和林农收入增长,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区毛竹林、杉木人工林等权益纠纷。拓宽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将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纳入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扶持计划总盘子,提高其“造血功能”,带动区内经济发展。
五、有效探索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各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将各省建成与全国碳市场有效对接的碳市场,使辖内保护区通过生态产品交易获得合理收益。制定出台野生动物损害人身、财产补偿办法、补偿认定及操作规范,将补偿纳入中央或各省级财政生态转移支付补助资金使用范围,将该损害认定为自然灾害并纳入各级民政救助范围,或纳入森林保险等政策性保险投保范围。
六、创新举措增加就业,通过生态旅游发展第三产业。一是结合保护区日常管护工作需要,把森林防火通道、巡护道路养护工作与精准扶贫挂钩,明确要求在承包养护或者聘请养护人员时要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原住民,以增加贫困户的就业机会。二是结合各个自然保护区的实际,依法依规重新调整编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包装、策划具有当地风情特色的旅游项目,共同打造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业,加速带动其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休闲观光、森林康养、观鸟旅游等生态旅游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9年被省政协采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