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研究 >> 教改研讨 >>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0-10-27 10:06:21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4573
                                        吉桂红
    素质教育的定义: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由此,素质教育开始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实施的新阶段。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素质教育理念,较重视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学生特长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师生关系渐趋平等。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一切围绕分数转的状况,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减轻(高中生除外),考试次数相应减少,小学不准在试卷上和成绩册上写分数,中学则不准给学生排名等。改革力度较大的主要在小学,因为没有初考,少了竞争压力;初中只有部分学校有所改革,还有些中学仅在体、美、音学科上搞课改,因为有中考的压力;高中除了教材改动外,围绕分数转的状况非但不减,反而愈演愈烈,因为有高考的强大压力。新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外衣之下,被指斥为“穿新鞋走老路,是失败的改革”。
一、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清楚,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模糊了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观念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1. 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认为素质教育会影响本校的升学率,不愿意实施素质教育。据笔者了解,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许多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并没有给以下的地级市起到表率作用。一、二级城市由于人口多,升学竞争压力更大,尤其是小升初的巨大压力,使得许多小学不敢实施素质教育,反而是地级市改革力度更大。
    另一种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否定传统教育,甚至不需要考试(主要在小学)。事实上,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除弊扬善的过程,传统教育虽存在不少弊端,但仍有不少内容与素质教育相契合,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反对“应试教育”决不是要摒弃考试,而是要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纠正以分数代替一切的做法。
2.认为通过几次主题活动就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如开一次“尊老爱幼”的班会课,举办一次“我爱祖国”的歌咏比赛等。这样的活动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实效性。我们知道培养学生举止文明,尊老爱幼、宽容善良、助人为乐等品质,做一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富有爱心的公民,比掌握任何一项技能都重要。德育应该贯穿在学习生活的点滴之中,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
3. 认为开展体美音活动,开设兴趣班就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而且把兴趣班放在周六、周日上课,另外收费,成为学校敛财的工具(有些城市已禁止各校周末开设兴趣班)。其实培养兴趣特长只是素质教育的一小部分,真正的个性教育首先是教师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使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特长,发现自我,增强独立性和创造性。而我们的学生又有多少自由活动的机会和时间?中学生放学基本到下午5:30以后,小学生虽早点,但是一放学就回家了,因为学校没组织课外活动。即使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运动会,参与的人又有多少?每学年一次的文艺演出,能上台表演的又有多少?更有其他方面的特长生几乎没有表现的机会。
4. 社会、家长对素质教育的排斥。社会上已认可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如今在已经成熟的基础上做大的改动,会被认为崇洋媚外,不顾中国的国情,往往遭到社会习惯势力的排斥。来自家长的阻力主要表现在对素质教育持抵触情绪和不赞成的态度,如有不少家长认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和阅读课外书籍,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所以即使学校已禁止双休日补课,家长依旧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给他们的孩子安排各式各样的补课。家长这样做,除了传统观念的作祟,更是由于我国目前仍然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一、二级大城市小升初竞争激烈,我国中考升学率远远低于高考录取率的残酷现实。
(二)新的评价机制尚未形成。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应当是激励性的、发展性的。好的评价制度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极大地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最终走上老路。目前,尽管有专家和教师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但往往由于复杂难于操作,令教师疲惫不堪,或上一级评价并未做相应修改,而最终使评价流于形式。
    在现实中,上级行政、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仍然离不开升学率,社会评价学校办学效益的时候,也仍然以升学率为主要评价依据。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给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实际上,没有哪所学校能够做到。更有不少学校认为素质教育将会挤压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空间,减弱学生的应试能力,影响升学率,进而影响本校的排名。因此对素质教育是“雷声大,雨点小”。事实也是如此,比如前几年成都大力推举素质教育,结果高考升学率先后被绵阳、资阳反超,结果引起高层震怒,还有官员为此担责下课。
    初中围着“中考”转,高中围着“高考”转,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因而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项目就不重视甚至不教。如国家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教育部号召学校进行阳光体育长跑,又有多少学校真正做到?最终,只有把体育加入中考,体育锻炼才引起了学校和学生的重视,这已实属无奈。至于根本不会考的“道德、能力、个性、心理等素质”,又会引起多少学校的重视?所以建立切实可行的新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三)教材脱节,课堂传统。在素质教育下的教材虽进行了修改,如压缩了量,剔除了部分繁、难、偏、旧知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初中和高中教材脱节,以致高中教师抱怨初中生学得太简单;依旧学用脱节,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自私冷漠,走出社会无所适从。教材虽然改了,考试方式一点没变,教学任务也没有减,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这很值得研究)。教材提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学校,学生除了物理化学课有实验课外(农村学校还多不具备实验课的条件),其余学科根本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师由于要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再加上大班制的课堂纪律难以调控,甚至给学生讨论的机会也很少,又何谈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我们的学校培养的仍是学生的应试能力。
    教育部门也看到这点,鼓励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确,研究性学习是最能体现课改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来看看它的现状,三明市列东中学走在素质教育的前列,很重视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但请专家给教师授课,还专门由物理和劳技老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并把研究性学习列入到教师考核中,以此鼓励各学科教师参与到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中。每学年也能收到少部分学生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可是,这只是极少数成绩优秀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只有他们有时间有能力去完成。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课题研究,家长更不会支持。学习中等的学生,穷于应对学业,学习较弱的学生没兴趣也没能力去做。而在更多的学校,研究性学习只是一句空话。
(四)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1.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近几年,我国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48%,预计到2012年达到4%,2010年已实现了全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然而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有些学校,仍然缺乏实验器材和专业的技能科教师,没有基本的体育设施和音乐器材,更没有计算机和网络,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贫困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更是无法落实。即使在同一个大城市里,由于各校间的差别,造成家长为了给孩子选择优质校(名校)而不惜一切,还心甘情愿的交几万元的择校费,而孩子为了考名校而疲于奔命。
2. 师资队伍不均衡 。一是师资力量分布上的不均衡。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教师的经济待遇存在巨大的差别,从而造成贫困地区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二是师资队伍内部能力发展的不均衡。教师自身素质与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更新、教学技能和师德状况存在一定问题。我们的新教师,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在高校也未受到过素质教育理念的培训,他们对素质教育感到困惑。另有一些教龄长,受应试教育影响深的老教师,他们有意无意地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排斥着素质教育。
(五)教师的继续教育画饼充饥。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教育部门把继续教育纳入到教师的职称评聘中,用强制的方式要求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这本是好事,然而,目前我省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没有基础教育的经验,更没有素质教育的理念,所谈理论脱离实际,再加上大部分教师是为了评聘职称而来,交完钱并没来上课,所以不但没起到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还白白浪费国家资源。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根本转变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领导者和教师明确素质教育的主题和内涵,要发展素质教育,还必须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意识。
1. 教育部门及校领导应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本身应该多学习,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缩小各校的配备差距为己任,不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多组织校长进行管理心理学的培训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培训,多挖掘素质教育的典型事例供他校学习。校长鼓励教师敢于探索,勇于试验,不以考试分数论成败,为学生、教师展示才华搭建舞台。
2. 教师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改变思维定势,责无旁贷的担当起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改变过去那种重智轻德、重课堂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模式,而以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提高人的素质为教育目标。
3. 争取社会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素质教育是不可能取得成功。多年的传统习惯非一日就能改变,我们需要有耐心和有效的方法。加大宣传素质教育的力度,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家校联系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的认可和支持。
(二)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评价机制
    如果考试制度不改,评价方式不变,那么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换言之,如果中考、高考制度不改革,不打破分数单一的标准,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那么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只是一纸空文,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建言献策只是一堆废话。
1.改革考试制度。教师绝不能以考倒学生为宗旨,杜绝出题时大玩文字游戏,出偏题、难题,造成师生都陷入题海战中。考试方式可多样,除传统的闭卷笔试外,还可采用开卷、口试、实验、论文等形式。少出记忆型题目,少搞甚至不搞标准答案,承认学生的创新思维。考试的评估标准应减少百分制,增加等级制评估,有的科目只采用合格和不合格的两级标准。近几年,各地市不断探索中招制度改革,已减少了百分制学科,增加了等级学科,规定中考试题不得偏、难等。然而高考除了报考制度日趋合理外,其余未见有多大的变动,这样势必造成初、高中教育的脱节。
2.纠正以分数代替一切的做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中考和高考不以“一考定终身”,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升学中以此为主要依据。教育局要监督“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过程,以免出现评价的不公。
(三)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材和课堂
1. 提高教师素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更深、更广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除参加学历进修、短期培训外,最重要的是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自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提高的不只是学科素养,还有道德行为规范,教师更要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包括学生),举止文明。
2.提高继续教育机构培训人员的素质,使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有所得。除了理论研究人员外,应该请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工作过且成绩卓著的教师来担任。如美国FIRST教师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安奈特·L·布鲁肖女士,她撰写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呈现的就是经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巧和建议。教师与其花几百元培训费和一周的时间在继续教育学院混教育学时数,不如把她的书认认真真读一遍。
3.学校教授实用知识,给学生创设社会实践的机会。学校除开设必须的基础知识课程外,还可开设社会学,心理学,劳动技术,家庭保健,生存自救等课程,并从初二年级起,在学习必修课程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选读规定学时的选修课。给学生创设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把学生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锻炼实际工作的能力,明确未来的职业取向;通过社会实践,让他们开阔眼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贫困地区的家长和孩子才会看到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不至早早辍学。
4.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学校每天下午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和运动场不再形同虚设,鼓励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舞台。
(四)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只有缩短了各校的差距,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小学和初中的家长、学生不再为择校而血拼时,实施素质教育才成为可能。
    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薄弱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使农村留得住好教师,也确保不会因为家贫而使学龄儿童失学。加大对城市薄弱校的经费和师资力量的投入,缩小重点校与薄弱校的差距,使城市的家长和学生不再为择校而痛苦。
    我们应该承认中国教育有许多可取之处,提倡素质教育不是要完全摈弃传统教育,而是要改革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教育之道,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己任,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