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研究 >> 教改研讨 >> 口语课堂的生态化与口语教学的生活化

口语课堂的生态化与口语教学的生活化

2011-06-14 16:21:55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5932

                                              魏仪

    “生态”一词在《辞海》中的意思是,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我国学者在近几年开始进行研究,并付诸实践。生态课堂的出现唤醒了一 种思维方式,学校教育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什么是生态课堂?李森这样表述“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由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组成,与自然生态相比,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环境、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1]杜亚丽这样表达:“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其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生态课堂是课堂教学中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良性发展的课堂。”[2]“生态课堂”大致可以从这么几个特点: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高度和谐;教与学之间的信息(知识的、情感的、行为的)交换形成良性循环;既能满足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能确保教师教育的成功;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互相支撑、互相依存的关系。[3]这样的课堂着充满生机与活力,氤氲着人文与和谐的光辉。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口语》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一种课堂。
    这是由教师口语课程的性质,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决定的。《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等工作中口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4]根据这个规定,程培元在《教师口语教程》对课程的性质做了如下归纳:“教师口语是一门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语言能力的职业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课程。教师口语是一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以训练为主的课程。”[5]PⅡ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教学内容由普通话语音知识、一般口语交际和教师职业口语三部分构成,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能用标准和比较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和教育教学工作。课程的性质任务决定了课程的重要特点“理论性、实践性和儿童性。”[5] PⅡ,因此课堂上我们尤其应该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之间的高度和谐,如果我们按照老办法,教师一人主讲,学生只听不练,我们可能可以把理论知识灌输得系统完整,但是学生的技能仍然停留在纸面上,不能达成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知道技能的形成是必须在长期的实际训练中,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光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学”,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理论知识就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教师口语必须建构生态化的课堂,这样才能最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口语”课程,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方案, 1994年全国各地高校开始开设这门课程,至今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作为一门课程它的时间不是很长,因此它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教材的问题,比如它和其他课程的关系问题。这是教师口语课程很特殊的地方。因此要要实现教师口语课堂的生态化,必须先处理好这两个问题。现有教师口语教材主要有程培元《教师口语教程》(2008.6第十四次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吴雪青《小学教师口语》(201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2006,复旦大学出版社)早些的有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199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锐、朱家珏的《说话训练》(1986),董兆杰的《口语训练》(1987),董杰锋等人的《教师语言艺术》(1987),万里、赵立泰的《教师口语表达学》(1990),吴天锡等人的《教师口才修养》(1990),郭启明等人的《教师语言艺术》(1990),司君恒等人的《教学语言》(1991),周建设的《教学语言艺术》(1991)。这些教材各有千秋,但是其实有不少相识的地方,比方说跟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与重复问题。所以教师口语首先要处理好教材问题,处理好它与其他课程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确立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1)“教师口语”教材与普通话教材的关系
普通话教材只是“教师口语”课程教材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口语除了普通话语音,还有教师的一般交际口语,教师教育教学口语。普通话教学侧重的是现代汉语语音发音的标准程度,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到位程度以及词汇、语法运用的准确程度。“教师口语”不能等同于普通话,“教师口语”的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普通话教学上。
(2)“教师口语”教材与《现代汉语》教材的关系
《现代汉语》教材和《教师口语》教材在内容上是有一些重合。第一章“语音”部分的内容基本一样,第三章一般口语交际训练”的 “朗读技能训练 ” 也与现代汉语的“朗读”相同。把握好教师口语的教学重点,不重复现代汉语的理论知识,而是充分运用现代汉语的理论知识进行口语的训练。我们专业把这两门课程都安排在大一的上学期,这就为教师口语课程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当现代汉语上语音理论知识时,口语在进行发音技能技巧的训练,等我把这部分内容训练完,我直接就可以运用语音的理论知识进行普通话的语音训练,现代汉语与教师口语课在此可以双赢。
(3)“教师口语”教材与各科教学法教材的关系
教师教学口语如导入语,讲授语,归纳语,结束语等与教学法的理论一致,但注意教学法与教师口语的提法不一致,教学法这样定义,导入、归纳,讲解等,没有用“语”字,可见学科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各科教学法在大一都还没有开设,学生对此的训练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口语依然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理论的讲授上,重点还是在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上。
(4)“教师口语”教材与教育学教材的关系
教师的教育口语、交际口语,与教育学上相关原理是一致的,但是它们的说法与上述教学用语一样,强调口语技能的训练。
    明确了我们在运用和选择教师口语教材上的侧重点之后,我们的课程定位也就十分的明晰,即以训练为主线来构筑我们的生态课堂。
(一) 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线
“教师口语”课程应该是以训练作为它教学的重点,是一门训练动口能力的技能课。这就与上述相关的学科有了一个很明显的或者说根本的区别。我们的训练以理论为指导,理论知识是口语能力训练的支柱,理论是训练的前提和保证,比如分辨平、翘舌音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指出形成平、翘舌音不分的发音生理机制,我们的训练就是无效的。运用理论寻求训练的根本上突破口,这样可以少走许多少弯路。实际上口语中的理论指导是在口语教学实践基础上归纳总结升华了的教学精髓。理论知识是用来指导口语能力训练的,一方面,它要对语言的一般的、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筛选、提炼;另一方面,它要探讨口语自身的结构规律并构建相应的口语理论知识体系。但不追求高深和面面俱到。理论教学可占全部教学时间的1/5,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的训练。通过大量的课堂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口语技能。
(二)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与学生构成生态课堂的两大支撑点,是教与学的两面。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讲,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填”、“被灌”的消极被动状态,生态课堂则呼唤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复归,“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建构生态课堂的师生关系、师生地位。
教师从“老师”变成“导师”,做一个智慧的导引者、组织者。解除对学生的不信任,要敢于放心,舍得放手,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潜能,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眼光去发现,要从心底确信,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潜在着智慧,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教师从“主讲”转为“听讲”,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从而使学生敢于诉说。教师仅是对话的首席,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给学生提供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观点,善于接纳不同的甚至错误的观点,使学生畅所欲言。同时努力解读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捕捉学生的各种想法,凭借教学敏感帮助学生大胆表达。
    比如教师教育口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对一个经常迟到的学生的学生,你是老师,你要怎么跟他谈话”对此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叫学生家长来的,有树立榜样的,有娓娓道来叙说一堆道理的,有直接下命令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阐述观点,分析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是教学整体中最积极的因素。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确立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课堂学习环境,自主地学习。学生主体意识觉醒,主体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把教师的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
    以学生为主体,如果没有把“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到首要的地位,那么就是一句空话。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基础方言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如果没有针对其个性、气质、思维特点、心理素质以及观察、思考问题的立场、方法进行因人而异的全方位的指导,那么口语教学的目标就难以达成。教师“讲得好”并不一定意味着.或者并不一定就等同于“教得好”。教师“讲得好”只能说明教师自己口语表述水平高,至于他是否同时也“教得好”,则还要看能否对学生个体分别给以具体指导,进而推动学生“学得好”、“练得好”。
    口语教学是一种旨在引起教学的师生之间互感互动的系统训练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师生是一个和谐的共同体,共同构成生态课堂的主体,支撑着生态课堂的良性循环和平衡。 生态课堂既能满足学生整体与个体的学习需求,又能确保教师教学的成功。
(三)营造和谐氛围,促进课堂资源生成
    生态课堂高度和谐,表现为人与环境的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兴奋起来,以良好的振奋的积极的精神状态,进入教学活动,学生想学、想说、想练,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冲动和欲望。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一走进教室就把烦恼丢在教室门外,以饱满的热情与精神状态,面对自己的学生与工作,充分地肯定与鼓励学生,积极的情感评价,一个相信和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肯定的话语、一个贴切而生动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怀和挚爱,感受到教师期待和希望,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对他(她)的热爱和期待是学习的动力,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就会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教诲化为行动,课堂充满爱与信任的光辉。师生的情感的良性互动,生命的个体在此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张扬,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展开的****场所,生命也因此得以成长。这样的课堂频频闪出火花,“动态生成”自然而然,例如对同一个问题,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思考方法,多少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交流出来,资源共享,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师生的思维都能够得到启迪和拓展,很可能还出现闪光的课堂资源。有时在教学中,学生不顺着思路走,甚至出现与教师的预设迥然不同的想法,这时教师也不用紧张,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允许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往往在这时候珍贵的课堂资源就生成了,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情境,随时利用展开教学。例如,有一回我让两学生模拟一场师生对话,问题是“一个学生经常不交作业,你是班主任,你与学生进行的一场谈话”,模拟小学生的这个学生竟然回答老师:“我就是不想交作业,你管得着吗。”这样的回话是我和许多学生都没有想到的,我们预设的回答大多数是“我生病了”,“我忘记了”,“我家最近有事”等等,出乎意料的回答,让同学们异常兴奋,纷纷阐述自己的见解,课堂由此生成资源,产生亮点。 生成的过程就是创新、提高的过程。具有生成力的课堂充满未知的诱惑,富有挑战性、趣味性和探索性,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期待,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能在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高要求,教师不仅要能引导学生强化职业素质与技能的训练,还要能以自己美好的人格和世界观去影响、感化、启迪、教育学生。动态的生成过程也是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推动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师个人的思想,师生互动产生的智慧,生生碰撞擦出的火花,它都是动态的,鲜活的,不断生长的,生态课堂就是如此地具有魅力。
(四)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
    “教师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作为教师的职业技能,这种能力必须在不断的反复的练习中获取。因此“教师口语”的教学单单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系安排47课时,安排一年的教学时间,应该说课时数比上不足比下有馀,但是还是勉为其难,面对教学任务重,课时少的矛盾,解决的办法就只有一个: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类型的训练,使课外的训练成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课外训练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组织保证,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训练,并注意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4]
    课内教师完成理论教学并教给学生训练的方法,课后教师结合课堂内容设计训练题目,安排好训练的监督检查。我的具体做法就是课外布置相应的练习,比如教韵母,我就让学生课外练习,包括有关的绕口令,朗读材料,听广播等。比如朗读、演讲我都让学生课外做足功课,课内就是检查、点评。比如教学教师教育口语,我就让学生课后想思考练习,拟出提纲,这样一上课,就开始练习,大家就交流自己的看法。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课外训练,必须是有计划地进行,我自编了一套还算完整的课外练习材料,使课外的训练紧密配合课堂训练进行。每星期有三天晨读时间(另两天属于英语)由教师口语的辅导小组学生组织班级学生训练普通话,检查督促教师口语的学习,这个“小先生制”,我们系坚持了多年,对教师口语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保证了学生课外的学习的时间与质量。课外可以组织符合学生特点的训练,提供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创造良好的课外锻炼机会,如组织诗歌朗诵、演讲、主题班会、辩论、排演小品、话剧等,使课外训练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成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但是还是要协调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注意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现行的高师教育,学生所学专业较多,各专业所含信息量十分巨大,因此学生负担相当沉重。如果处理不好课内外的关系,给学生太多的作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那么生态课堂的良性循环就会遭到破坏,教学目标也无法完成。
(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教师口语”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现代教育技术无疑给口语教学的生态课堂带来了巨大的效率,和高质量的运作。
    其一提供形象直观的画面,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如展示每个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剖面图,动态地演示口型和舌位的变化过程,直观、生动和有效。其二减轻教师的负担,弥补教师的不足 ,免去教师上课板书的费时费力,提高效率,运用音像资料,如V CD光盘带读,既代替教师的工作,又保证教育信息清楚、准确、高效地传给学习者,弥补教师自身可能存在的各种缺陷,多媒体延伸了人体器官,又不存在人体器官易疲劳的缺点。其三多媒体给学生课后的自学也提供了****的便利,让学生课后的学习有“法”可依,提供一些相对标准的、好的范例,以便学生来感受和模仿,不至于出现学生的课外自学蛮目、偏离的现象,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多媒体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给师生全方位的信息刺激,多样的交互方式,强化了课堂教与学的信息互换,使课堂更加饱满、充实,多重感管的刺激,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显而易见,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的作用。
    教师口语教学过程生活化,“平衡的生态课堂必须是生活化的课堂。在生态课堂中,需要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把师生还原为真心真意、有真情实感的人。营造一种‘生活态’,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生态氛围,并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亲临现场’的主动状态之中,学习成了有生命意义的生活。”[6]
(一)学习教师口语就是学习生活
    口语就是一种生活,或者说口语表达就是每一个人每天必须的生活,这种观点蕴涵着这样一些理念:学习口语就是学习一种生活,生活的过程是自然真实的,所以口语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自然真实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口语表达就应该是怎么样的。口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地运用标准或者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运用口语交际的一般规则与人交流,日后进入教师行列运用标准或者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因此口语教学就是生活,如果把口语教学与生活割裂开,生态课堂的良性循环就不可能达成。
    但是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其一学生、教师口语的学习,只在课堂上,课后仍然随性说,随便说。其二我们在普通话的测试及我们口语课的考试中都会发现,学生往往在读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时,能够读准确字、词的声韵调,但一旦进入朗读,原有的方音土语就出现了,说话题更是暴露了所有的问题,或者是只顾读准音而忘了文章的感情,就是我们说的“读字”“念字”式了。还有的学生平时说话每个字词的声韵调音准还不错,但是通篇说下来语音面貌就很差,基本上是乡音乡调,即“字正”,“腔不圆”。这些都是没有把学习与生活很好地融合起来的缘故。
    教师口语的教学就是一件平常的生活事件,跟学习日常琐碎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口语教学一经进入课堂,一旦变成文字教材,它就显出庄严神圣,有了这幅神秘的面纱,它就变得不可亲近,跟生活自然拉开了距离。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你跟学生面对面地说一段话,学生很快能明白你说话的意思,同样是这段话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学生的判断力立刻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文字敬畏,文字与人们的生活是有距离的。有一道口语练习题是夸夸同桌同学的优点,结果学生说起来非常生硬,极不自然,似乎无话可说,说起来也像官样文章,毫无感情,实际上夸奖别人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件,一旦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同学说起来就得心应手。口语教学首先就必须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还口语教学的本真面目——教学过程生活化。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早就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十分重视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他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上我们重新来认识口语的教学:口语就是一种表达的需要,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学习口语如同把自己打扮的更漂亮一样是一种生活需要。口语教学关爱的是主体生命——师生生命的更完美,提升的是生命的品质、生命的质量,提升人的可持续发展,口语学习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生命的一种展开方式。
(二)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每天我们都需要口语交际,那么就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实践着教师口语的理论、准则。这里我们强调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处处皆学问,强调学生有意识地自觉地自主地向生活学习,与上述的“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不同,前者是教师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学习,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比如我们上课学习了规范的发音,我们下课就有意识地学说规范的发音,学生课上学,课下说,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比如礼貌的准则,我们把“对不起”、“谢谢”、“我能够帮助你什么吗?”作为我们不离嘴的真诚话语;我们娴熟地运用赞扬的准则,细心地发现同学的优点,由衷地发出赞叹;我们运用幽默的原则化解我们可能遇到的尴尬,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很和谐,我们把合作的准则融入我们日常交际,你会发现可以提升你的人际关系,你会赢得知心朋友,在我有独白的机会,我不忘记教师口语的规范性、科学性、生动性等,天长日久我的表达水平一定能提高。们看电影看电视,听新闻听广播,有意识地聆听播音员演员的吐字归音,体会发音要点,感受纯正的普通话语音,学习普通话的语音语调。中华经典诵读,清明中秋的朗诵会是绝好的学习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收看学习。利用光盘,学习名家名人的朗诵。学习身边人普通话学习的经验,让自己少走弯路。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校园语言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相互模仿,相互纠正,共同进步。语言习得离不开环境和教育,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正确的言语示范,言语能力才可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在生活这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把课内学习的理论知识投在生活中大胆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把知识内化为我们的技能,生活是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是有生命意义的生活。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生活是自然真实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自然真实的,那种把课堂当做教师表演的舞台,甚至是那种展示性的,为了给别人看的,把课堂搞得花花绿绿,华而不实的公开课都不符合我们口语教学,事实上任何课堂都拒绝那样的作秀,教师谁都知道实际的课堂不可能是那样的教学,学生也极其厌烦把他们当做道具课堂演绎,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质朴的课堂,本真的课堂状态,追求“原生态课堂”,这里的原生态是指去除雕饰作秀,强调真实自然, 而非摒弃现代教育技术,相反我们提倡现代教育技术并追求它带来的便利, 我们 追求生态课堂的和谐融洽,让师生情感沟通交融,才智共生互赢,并有尊严而自信地生活在课堂。生态课堂课堂教学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把生活的真实情境搬进课堂,比如大学生的宿舍生活、食堂生活,比如大学生关心的问题,恋爱问题,就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与工作的关系问题啦等等。让学生喜欢课堂。乐于进入情境,积极参与谈话,比如学习儿化韵时,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就是很生活化的材料,展现学生们的真实的生活状况,课堂上学生两俩配合合作对话,学生会感到有趣。
A:嗨!你到哪儿去呀!
B:去街上买点儿东西。
A:正好儿,我也想到街上买点东西,正愁没人儿陪我去呢!
B:那好啊,一块儿去有个伴儿。
A:天好热啊,不如我们去买根冰棍儿吃吧!
B:好啊,我们也走了一会儿了,我们去茶馆儿 坐坐吧。
A:好主意,还可以想想待会儿买什么东西呢。
B:寝室没吃的了,买点儿瓜子儿、杏仁儿什么的吧。
A:是啊,最近毛笔字写得多,墨汁儿也没了。
B:对了,昨天我把花盆儿打破了,今儿,抽空儿到花店儿看看吧。
A:行啊,可是要转个弯儿呢!
B:哎,今天穿高跟儿鞋,可真是错误的选择。
A:没事儿,我们慢慢走。
B:没准儿下午还回不了家呢
    我现选用的教材是程培元的《教师口语教程》,这是一套很优秀的教材,教材设计了许多真实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分析研究,比如,教师的交际口语,有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的:
    家访过程中,同一问题,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调整自己的语言,力争取得最好的家访效果。针对下面的情形,设计几段话。
一位同学与其他同学发生争执,情急之下,将同学的脸打伤了,作为班主任进行一次家访,假设:
家长是一位脾气不好的爸爸:
家长是一位因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的母亲:
家长是一位溺爱孩子的祖母:
家长是一位对孩子放任自流的母亲:[5]P241
这样的练习就是实际生活的还原,实际的生活应该说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难免将来不再发生的事件,学生学起来既觉地有趣,又很有实际的用途,没有束之高阁的疏离感。
“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地生长。因而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于其中并释放与升华生命潜能的空间”[7]这样的课堂是幸福的,学习是快乐的,课堂就是师生“诗意栖息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