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研究 >> 教改研讨 >> 学校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与语文校本课程建设问题研究

学校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与语文校本课程建设问题研究

2012-08-06 17:06:22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9279

                                 黄新周 陈丕恒

    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着应试倾向严重、培养模式单一、办学模式趋同、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多样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还不能很好得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和为多样化人才成长奠基的需要。基础教育多样化发展主要包括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学校类型、学校特色等方面的多样化,其根本目的是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和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环境,为培养合格公民、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推动基础教育多样化发展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重要体现,是切实转变“千校一面”状况、改变单一的以升学率为指标的评价导向、引导学校自主发展和办出特色、优化基础教育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发展的内核目前虽已引起了重视,但实践操作层面仍有诸多问题存在。一直以来我国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大多依据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标准﹚和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忽略了各地区发展的差异性,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足,从而使学校教育同质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语文的教学缺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在厌烦了一板一眼的语文教学同时,也就希望能有符合他们活泼特征的学习方式,但是目前使用的教材却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课程改革六大目标中的课程三级管理,则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发展的道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设置以及相关指导法规,确立了校本课程应有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后,课程多样化灵活化的特点更加显现出来,如1996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就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依此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将选修课的决策权下放交给地方和学校,发布与之相关的政策文件,其目的是建立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管理政策。

一、校本课程概念概述
(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指是指在教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及需求进行信息采集后,充分结合地方和学校的内外办学环境和条件而开发的具备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简单的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地方学校的教师自主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就是地方学校的教师个人或群体,依据国家统一的教育目的,在深入分析本校内外部教学环境的前提下,针对本校特定的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而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课程。[1] 具有空间地域性、文化独特性、内容针对性、活动适应性等特点。
(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地方学校从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出发,为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由学校的教师为主、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其中的结合学校环境特点和办学条件的课程开发活动。这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实践地点进行课程开发建设的民主开放的决策过程。教师、校领导、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到学校课程计划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涉及到诸多方面和因素。[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本课程研究最早出现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他们也就一直扮演着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前驱者的角色。在英国,学校教师在传统上就有比较高的自主权,教学内容主要由教师自行决定,一直就有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传统。到了20世纪70、80年代,英国教育界就教育主导权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其中一种试图对教育实行更多的控制,他们主要通过设置统一的国家课程来施加影响;另一种则通过建立民间教育组织与之抗衡,支持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开发。
    在美国,一直以来地方学区都享有很大的课程自主权。同样在7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波广泛的学校教育改革运动,许多的学校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但是,这时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多的还被纳入“校本管理”的范畴之内,许多教育文献中提到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也被视为“校本管理”的案例。
    在我国,校本课程最先在香港和台湾受到重视。香港的教育部门一向重视以学校为本位的自主课程开发。1988年9月就开始推进相关计划,设置了两种特别经费支持的学校本位课程开发项目。而在一直由教育部门掌握教育主导权的台湾,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进入台湾是在80年代中后期。在这一概念引发人们浓厚兴趣的同时,一些非官方的教育改革机构开始自发地进行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台湾教育部门于1998年发布了以强调学校本位课程研究开发为重要特点的《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台湾校本课程的建设。[3]
    我国大陆地区一直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和管理体制。80年代开始地方逐步获得了部分的主管权,部分地区如浙江、广州、上海便开始进行地方课程的开发。199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教育改革的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次年开始正式启动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工程“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设置了现在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使得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各地区的学校开始了自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比如80年代初,上海市大同中学自主研究有利于学生个性与特长发展的课程结构;同期,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开展的科技小发明实践活动,出现了学校本位为特征的“和田十二创造技法”的内容。另外,华东师大教育科学院的一些课程专家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一方面对校本课程的理论进行深入地探索,另一方面则开始在一些学校进行实践研究,产生了诸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实验这样的研究成果。[4]
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必要性及意义
(一)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人口居住地分散,也因此形成了多种风格相差甚大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性。而在众多的课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学校、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学习语文的途径、方法及获得的领悟也应该是不同的。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各地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势必影响到教育的发展,更难达到国家课程的预期效果。如此状况,再用统一的国家课程去统一各地教育,只能使教育走向死胡同,而校本课程具有灵活多样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是消除这些弊端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确实必要。
2、从课程教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和改革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语文课程也不例外。这一点从国外母语课程的发展中可以得到启发,尽管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均各有特点,但还是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如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母语教育不再满足让学生获得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而比较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学生的主动的发展,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从各国不约而同的做法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始终定位在社会需要的范围内,现今的时代,“以人为本”、“凸显个性”已成为很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语文教育也因此越来越重视人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显然,现行的语文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仍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学生对于课程中联系生活、了解世界、关注自我等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这方面的课程内容能够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提高人文素质。可见,要顺应时代的需要,必须是课程实施者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规划自己的课程。因此,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的确必要。【5】
3、在所有的课程中,语文课程与生活的关系十分紧密。正因为语文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如此紧密,考虑到其自身表现出的社会属性,语文学习就不能单纯依靠国家统一的课程教材,而要到社会生活中去进行练习、理解和掌握。隔离开与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的联系,语言学习就无从谈起。但是,各个学校的生活显然是截然不同的,而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更多需要在所在学校内外的生活中学习,显然国家语文课程很难结合到这些差异性。因此,开发校本语文课程十分必要。【5】
(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1、弥补国家课程的诸多不足。
(1)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国家课程面向全国各个地区,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的水平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区对于教育需求也就不同,而国家课程很难考虑到这些。【1】
(2)国家课程的教学要求与地方学校教育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国家课程面向的是全国所有的基层学校,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育环境差距巨大,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拥有国家课程要求的教育环境。【1】
(3)国家课程的教育思想与学校教师水平之间的不协调。国家课程教授的主体是教师,但是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和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水平却是各不相同的,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方法等方面很容易因教师的教学思想、工作经验、生活经历、环境和评价标准而产生偏移。【1】
(4)国家课程的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情况之间的不协调。一般来说国家课程需要反映不同学科的发展情况,但是由于国家课程制定、修改时间较长,造成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影响了教育质量。[1]
2、展现语文校本课程对基础课程全方面的补充。
(1)语文校本课程包罗结合了地方和学校的差异特点,符合特定的地区教育特色和需求。校本语文课程能解决一所学校中学生群体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如一些地区的民办学校,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既有本地的学生,也有外省来此务工人员的孩子,学生的语文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按照国家课程或是地方课程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有的学校根据实情,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分班教学,自行设计课程内容,既有面向本地学生开设的“普通话提升课程”,也有向外来子弟开设的“普通话与方言”等课程,这样学校的多元教学特色便得以体现,并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同,教学质量也得以保证。
(2)语文校本课程的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目的能够较为准确的为教师所理解掌握,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校本课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不断修改校本课程。另外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生活最亲近的人,他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因此能够开发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3)校本语文课程可以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长期以来,所有的课程开发都是由国家统一进行,而处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极少能够参与。语文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为学生所感兴趣,在很多方面上对教师来说也是十分陌生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面对不断拓展的课程内容,就需要教师实时关注语文学科的发展,了解参与课程规划设置,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就教师面临着课程在思想和内容上的变化,敦促教师不断学习进步。可以说,校本语文课程意味着一种权力,意味着一种责任,也意味着一种机会。[6]
四、当前我国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 语文校本课程在相当部分地区缺失
一直以来我国统一由国家进行课程开发,教师几乎没有课程开发自主权,正是这种传统体制的影响,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他们并没有把校本课程开发看作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往往认为这是附加的,这使得教师们不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更不具备课程开发的责任意识。对他们而言,课程开发不是他们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开发校本课程是给他们的工作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另外,学校管理层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对教师的要求仍然停留在国家课程的教学,没有多少学校自发的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工作,也不会要求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这使得校本课程在很多地区几乎没有。【7】
(二) 错把语文活动课等同于语文校本课程
为了活跃课堂,创造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使语文水平获得提高,许多学校开展如辩论赛、小品表演等活动课作为正常教学的有力补充。但是却忽略了校本课程不完全等于活动课,语文活动课是在课程计划上是比较宽松的,不需要严格的模式,在内容时间上没有持续性。而校本语文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了解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学习语文的需要,有针对性规划课程内容,有时还必须按照一个较为严格的流程来实施,时间上应该是相对持续的。因此,就内容上来说,活动课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但不是唯一,事实上很多地区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设最后展现出来的就是语文活动课,这种现象使得校本课程的建设变得十分单一,影响了学生从当中获得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偏离了语文校本课程开设的意义。[8]
(三) 错误地把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等同于编制语文教材
由于国家统一设置课程体制的影响,教师的课程意识及课程资源意识十分淡薄,他们对于课程开发的理解就是编制课程教材。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更多的是应该充分挖掘本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参考性的课程方案,而不是另外编写一本教材。语文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语文课程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文化,发展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创造环境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在实践中获得提升。如果把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等同于编写语文教材,就可能使之成为国家语文课程和地方语文课程的翻版,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的同时,也失去了语文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8]
(四)错误地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作“语文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忽略学生实际需要
目前,很多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资源更多的是根据教师的特点和能力来进行。但是,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满足的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覆盖到的学生实际发展需要,比如一些地区语文学习受方言影响很大,使得学生很难正确规范地掌握好普通话,国家课程不可能考虑到这一点,但是许多教师在开发校本语文课程时大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进行,很少从具体情况出发,选择开发相应的课程以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影响学好普通话。事实上,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不只是语文教师个人知识的展示,不只是语文知识体系的灌输,而应该是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课程,要能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观念、能力合理形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五)一味走出去,忽视校内的课程资源
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很多学校一味的把眼光往外看,忽视了校内的重要资源,如学校的办学经验、开设实践课等积累下来的经验,以及本校教师的特色等等,尤其是没有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课程资源利用的重要位置,忽略了教师这一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教师又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产生成效十分重要的一环。由于科技的发展,学校与外界联系更为紧密,接触校外的课程资源成为可能,使得很多学校着眼校外,忽略自身资源,丧失了自身的学校特色。[8]
五、影响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一)直接因素
1.教师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影响表现在:
第一,校本课程的内容需要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科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二者。但是现在相当部分的教师完全按照学科理论和课程教材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第二,教师需要内化课程教材的内容。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能够编制教材的同时还要对教材融会贯通,合理科学的运用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避免传统教学的机械呆板。
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长久以来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统一教材的影响,没有形成应有的创新意识,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支持他们进行课程的创新,这也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能与其他课程开发参与者进行广泛的合作以及沟通协调。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包括教师、校领导、家长、学生等各方面人士,这就需要教师与教师与其他开发主体之间进行良好的协调合作。在这些参与者中,教师是校本课程展现出其所要达到的成效的关键,但是,由于教学教师主导一切的传统使得造成他们往往习惯自己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传统思想也使得家长、学生等认为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一个人的事,他们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但是这却恰恰是校本课程必须具备的。[9]
2、学校领导因素。
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学校领导规划协调,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之的关系,促进三级课程的互相补充。但目前相当部分的校领导顾虑到传统思想、风险等原因不敢推进校本课程研究,这严重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校领导具备足够的交流沟通能力。在以往学校的管理模式中,教师需要服从领导的思想和方式,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领导也缺乏与教师沟通交流的姿态,对教师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影响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校领导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分配。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开发主体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教师是最主要的开发主体,这就使得日常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之间产生冲突。这就要求校领导科学合理地分配和安排日常教学工作,使得教师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第四,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校领导切实做好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以及厚实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校领导抓好教师的学习工作,鼓励教师进行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抓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的提升工作。[8]
(二)间接因素
1、传统思想影响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支持程度。传统教育模式单纯的强调国家课程以及教材的传授,这使得相当部分的人难以接受校本课程,这样的思想现在还广泛存在,许多家长受此影响,比如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家长的配合探索,但是现今部分家长仍然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待对儿女的教育,他们认为分数高于一切,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横生枝节,不近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影响成绩,因此对校本课程持排斥的态度,合作也就无从谈起。
2、国内相关研究的缺乏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对校本课程的研究相对其他国家还很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足够的可供使用的理论和经验,因此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的知识能力以及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经验,所有的开发活动都要边摸索边前进,造成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阻碍。[7]
3、经费问题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足够的财政支持,这就需要大量经费和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校没有能力保证这样的经费投入。因此,在得不到充足经费保障的情况下,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也就影响了其发展的水平。[8]
4、校本课程评价体制不够严密也影响了其自身的开发。校本课程因其自身特点造成其采用的评价方式往往不具有开放性,但是这样就使得校本课程的评价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有些学校的评价因为标准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使得评价结果过高或过低,也就容易给开发者造成错觉,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8]
六、怎样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建设
(一)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当今世界主要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有其共同的发展趋势,即重视课程的综合化、社会化、生活化、实用化与个性化。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其自身需要加强课程意识,要将校本课程的建设视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在教授国家统一课程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课程创新和改革,开发与基础课程互补的校本课程,并参与其中,对校本课程进行实施、评价,结合实际情况对之进行修改、补充。[10]
(二)密切联系语文学科特点。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学科特点,把握语文学科理论体系,深入剖析语文学科的特征和差异性,在灵活地对课程资源合理选择、整合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实用价值,开发包罗学科特色的课程资源。[11]
(三)加强选课的指导。校本课程虽然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开发,但是作为尚不成熟的学生群体有可能面临不知道怎么选择合适的课程的问题,这是由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未必完全了解,对自己在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等方面可能并不完全了解,所以在学生选课时,教师有必要给予客观科学的指导。首先是要向学生介绍所开设的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选课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其次,要帮助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判断哪些校本课程最适合自己,帮助学生依据自己的语文基础和综合能力处于促进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方向上,选择最合适的校本课程。
(四)体现学校特色。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利用本校的优势,尤其是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同时要包容的接受教师不同的开发内容和方法。另外,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学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学生特点等方面的因素,结合其中的差异性,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方案。[10]
(五)完善评价体系。出于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的考虑,建立和改进课程评价体系就成为必要的条件。其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为了考察和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使之保持在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的道路上。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上,应着重使用定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要全方位地收集体现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相关信息,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以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优点和缺陷,减少定量评价。另外,教师本身则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课程意识,充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构筑内外结合、学科联系的语文课程体系,促进语文教育的内容得到补充和发展。[11]
(六)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不能依靠只学校自身进行,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合作与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所必须的经费、物质保障、政策支持和课程指导等,都是教育主管部门所能提供给学校的,有了这些支持做后盾可以极大地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因此,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政策及经费上向校本课程建设一定程度的倾斜,鼓励学校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实施,并且促进各学校、学校及研究机构、学校及课程专家之间经验的交流,积极地为校本课程的建设营造有利环境。
    结论
    人才的素质很大程度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接受什么样的课程教育对形成什么样的素质关系极大。因此课程、教材的形式和内容都应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培养拔尖人才,学校必须以尊重人的差异为前提,以发展人的个性特长为目的,努力开发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特征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也才有真正实现的载体。语文校本课程作为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利而必要的补充,它的存在可以为广大教师群体提供课程自主发挥的平台和空间,同时也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应该提高课程创新及改革意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内涵、结构,结合所处教学环境的各种软硬件特点,加强与其他教师、校领导、家长及社区人士的广泛协调合作,积极开发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4
[2]迟慧.语文校本课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8)
[4]吴刚平,王策鸿.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及其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报,2000(04)
[5]王冬.试论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05
[6]孙卫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7]许黄裳.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5
[8]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评论,1999(01)
[9]张学华.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1)
[10]吴刚平.开设校本课程的若干认识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06(01)
[11]李群.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与推进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7(05)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