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研究 >> 政协论坛讲坛 >> 推进三明苏区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

推进三明苏区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

2012-10-18 14:55:54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3441

                       许宗得

  我省苏区绵亘闽西北龙岩、三明、南平等海西腹地数百公里,武夷山、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客家祖地、土楼等均在其中,是我省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线路,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在海西经济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我市有11个县是革命老区县,其中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将乐、沙县是中央苏区县。三明苏区,因其人口结构是由四面八方汉人与其他少数民族长期相互交融而成,因此自古以来三明文化呈兼收并蓄特征,发展很快,其表现极为绚丽多彩,层次丰富。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三明苏区红土地文化融汇了旧石器文化、客家文化、丹霞岩穴文化、乡土民俗文化、慈航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因素。
  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早州文化遗址,清流狐狸洞更新世晚期的智人牙齿化石,证实了三明苏区从旧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人类活动遗迹,揭开了三明这块古老土地人类历史的序幕,也进一步为闽台同根同祖和深远的文化渊源提供了证据。客家祖地,人才辈出,今天散居世界各地约1亿的客家人,洪秀全、孙中山、朱德、郭沫若、李光耀等都是客家后裔。擂茶、客家话、客家戏、客家习俗、客家民系,传承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汇入其他民系的先进文化习俗,创造出了三明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闽学大师(杨时、罗从彦、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对中华文明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赋予了三明苏区文化以无穷的魅力,展示了三明苏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古人的政治韬略和智慧,更是三明极其辉煌厚重的文化历史名片。
  岩穴建筑、岩穴理学、岩穴寺庙、岩穴寇变、岩棺崖葬等“岩穴文化群落”奇观,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是苏区文化的的精华所在,苏区先民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念。慈航文化,小吃饮食文化,八韵古词、延祥花灯、汉剧、宜黄戏、梅林戏、肩膀戏,西山造纸、龙池古砚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走上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展示交流平台。红军长征出发地、宁化北山革命纪念馆、烈士纪念碑、建宁反“围剿”纪念园、泰宁红军街,苏区文化所承载的是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和谐文化资源。毛泽东《如梦令•元旦》,意境超拔,诗采飞扬,更加形象而又生动地概括了三明革命老区的历史特征。
  三明苏区作为三明“一轴两翼”的西北翼,红土地文化线路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山区文明与奉献,它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标本,并以其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展示了多元文明对话、开放融合和跨越地域、同根同祖与深远的文化渊源的特征,是我们祖先创造的高度物质文明、卓越思想与智慧以及独到的人文价值光芒的窗户,是我们的先民留给后世子孙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历史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就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维护人类自身的尊严。我市苏区的所有文化遗存,都只是一颗颗珍珠,仅靠一个个节点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唯有将整串项链都保存下来,珍珠的光彩才能放大。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苏区红土地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工作,真正做到科学保护、传承创新、合理利用、有效开发,推进全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1、开展对苏区红土地文化遗产的全面调查,摸清家底,从而获得对苏区文化遗产全面而完整的认识。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对苏区红土地文化有自知之明,只有明白其来历和形成过程,各个遗产节点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以及对我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充分尊重和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增强我们传承利用的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红土地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的各项工作,确保我市红土地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并造福于沿线人民及后世子孙。
2、要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苏区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理念。红土地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标本,天然灵秀、人文山水交相辉映,构成了苏区特有的神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表现、是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典范。文化是永久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破坏了就很难恢复,或者要付出大得多的代价。因此,我们在苏区文化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将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既要重视对自然遗产本体的保护,还要关注对文化遗产依存的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3、要把苏区文化保护与发展经济和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使其与发展经济相互促进,特别是要发挥助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要把改善民生与社会和谐作为苏区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文化保护和利用中创造就业、改善民生,让苏区广大群众都能从中得到实惠,使其真正成为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积极参与的民心工程。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精品意识,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轻文化内涵的无序开发,努力把苏区红土地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和旅游品牌。要在保护利用工作中重视采用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形式,特别是要注意保留原生态特质和提升沿线城镇的文化品位,改善沿线城乡各族群众的生活环境与品质。
4、要不断提高苏区文化保护与利用的专业化水平,增强苏区文化的辐射、传播与感染力。要广泛听取、充分尊重专家学者在红土地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进程中的意见,扎实地推进各项基础性研究工作。要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三明要为海西文化大繁荣多作贡献,提升三明的文化品位,就必须珍视自己的文化,要通过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增强苏区红土地文化的凝聚力与荣誉感。
5、加强政府主导,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苏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涉及闽西北和闽东多个地区,涉及文化、文物、环保、建设、交通、水利、农业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更与沿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树立“苏区文化线路一盘棋”思想,统一认识,加强沟通,形成合力。要把红土地文化保护和利用作为区域协作和发展的纽带,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的工作机制、协调机构。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入到红土地保护与利用工作中来,作为政府有益补充。要认真利用好中央对苏区的优惠政策,加强对接,加大扶持,真正做到把苏区红土地这份珍贵厚重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

                               (提交第五届市政协论坛征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