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研究 >> 政协论坛讲坛 >> 打造三明城市文化 增强三明文化自信

打造三明城市文化 增强三明文化自信

2012-10-18 15:13:31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4257

                        柯白杨

  《中共三明市委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指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力量,把全市人民的干劲调动起来、智慧凝聚起来、热情激发出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奋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三明真正是我们共产党人按照自己的理想亲手建立起来的一座新型城市,是一座具有特殊性格、特殊风貌的城市,这在福建省没有第二个。我觉得,有这么一个城市,我们共产党人应该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三明从行政区域而言,无疑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其地域文化可追溯到万寿岩的年代,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朱子文化、抗战文化、史前文化等成为三明行政区域的文化瑰宝。而三明作为一个城市,建市仅50余年,城市文化根基相对尚浅,如何挖掘培植三明城市文化,引领三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是三明人现在应努力探索的课题。
  城市发展不能忽视文化,一个城市有了特定文化符号,就有了灵魂。要真正有效地建设好一个城市,就要营造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浓浓的城市文化氛围,以不断增强市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进而促进这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打造和突出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繁荣发展城市文化的必由之路。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一方面体现在外观上特有的文化形象,一方面体现在内涵上鲜明的文化气质。这种个性化的形象和气质,只能是土生土长的,只能是从城市所在区域的人文生态环境中生发出来的,只能是从城市所在区域的文化根基中生长出来的,这已经为国内外众多文化城市的个性特色形成的历史和经验所证明了的。三明作为一个城市,虽然没有丰厚的城市文化底蕴,但并不能因此就制约了三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国建国仅二百多年,没有可资骄傲的优秀的文化和历史,但美国采取非常开明的态度,充分采取拿来主义,凡是优秀的、先进的、高雅的文化,他们都兼收并蓄,并加以发展和利用,逐步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就我国的深圳而言,深圳也没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建立起来的一座城市,建市历史比三明更短,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深圳的发展。因此三明要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以自己的特色城市文化,促进三明在海西建设中加快崛起。
一、 精神文明应成为三明城市文化的灵魂所在
  三明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探索,并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而闻名全国,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三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初治理“脏、乱、差”入手,历经了“三优一学”、“六联六建”、创办文明市民学校、创建国家卫生城、“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满意在三明”、“说办就办,说到做到”、“知三明、爱三明、建三明”、“为党争辉,为文明城市添光彩”等若干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文明建设格局,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硕果累累。
  1982年6月,《人民日报》对三明精神文明建设作了专题报道。1983年5月,《人民日报》再次报道了三明发生的十大变化,并配发评论《振奋人心的启示》。评论写道:“三明市的工作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只要我们有领导、有计划、扎扎实实、坚持到底地抓两个文明建设,抓各项改革,我们可爱的祖国大地上,兴旺发达、治安良好、生活方便、清洁美观的城市就会越来越多”。“文明”三明开始从省内走向全国,并于1984年迎来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1984年6月,原中宣部部长邓力群在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三明市建设精神文明的成绩很突出,不仅因为它起步早,抓得好,敢于碰硬,一抓到底,而且在于三明的经验比较全面、系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个典型”。并在会上提出了“全国向三明市学习,三明市向全国学习”的号召。从此,这座年轻的籍籍无名的闽西北山城,一鸣而天下知。“文明城”的烙印,从此与三明如影随形。而后,全国各地陆续掀起创建文明城市热潮,经久难息。
  30多年来,三明市大胆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由单体自建到群体共建,由点上突破到面上深化,由治理环境到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形成了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齐抓共管的新格局,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巩固发展、创新提高的过程。三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形成的经验,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并高度概括为:“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三明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长盛不衰和成效显著,重要的原因就是三明市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把“为民办实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与改革开放相结合、相同步,精神文明建设在服从、服务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保持了精神文明建设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市的精神文明成为三明的形象、品牌和无形资产。
  从三明的发展历程上看,精神文明对三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确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没有进一步得到强化。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现在的三明拥有别的城市的陋习,却没有别的城市的活力,她没有了80年代的那个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面貌,市民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倒退。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看,存在着一定的务虚现象,存在着就精神文明而抓精神文明现象,精神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保旗工程或保牌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如何把精神文明这种三明的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用精神文明服务于三明的经济发展,以至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发展,这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深思的一个课题。
  三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是三明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明城”是三明十大名片之首,三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进一步加以深化与强化,要使党委、政府的意志真正转化成广大市民的共识,得到广大市民的真心拥护和踊跃参与,回归精神文明建设的初衷,把“提高素质”、“改善民生”作为文明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并把培育三明城市文化作为深化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取向,使之真正成为三明市发展的“软实力”,并朝着建设“文明、开明、清明”城市的目标前进,缔造三明新的辉煌。
二、艰苦创业应成为三明城市文化的精神所在
  在20世纪50年代,三明重工业基地的崛起,可以说是福建地方工业建设中一个创举和奇迹。巍巍虎头峰下,滔滔沙溪河畔,机声震天地,旧貌换新颜,涌现出一幅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绚丽画卷,气势恢宏,景象壮观。广大建设者在条件落后,设备缺乏的情况下,愿为当代愚公,凭着辛勤的双手,栉风沐雨,苦干巧干,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艰苦创业,筚路蓝缕,成果丰硕。
  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绘画,所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当时,最突出的困难有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物资供应紧张,二是后勤保障工作难度大,三是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是工人和干部的热情和干劲依然很高,从不抱怨,从不退缩,一心想把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搞上去。三明钢铁厂自1958年6月开始全面动工,到1959年11月高炉安装完成,这样规模的建设通常要花3至5年时间,而我们只花1 年半,这可以说是创造了全省乃至全国钢铁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到1959年底,三明重工业基地已经形成雏形。
  “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土法上马,两条腿走路”,是三明工业基地建设的一大特点。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万建设者,在建设指挥部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动下,依靠双手,依靠智慧,依靠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三明这一片荒凉的土地上,仅用3年时间建起了一座工业城,为福建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也赢得速度和时间。建设者们的热情、智慧和创造精神,令人敬佩的。是他们在闽西北这一片土地上创造了福建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
  三明工业城的崛起,确确实实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体现了省内外各级党委、政府顾全大局、真诚无私的革命大协作,体现了领导干部、党员吃苦在前、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体现了建设者们不怕苦不怕死、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冲天干劲。这些崇高的精神品质,正是那个年代的群体特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最可宝贵的优良传统。1958年重工业基地建设使三明从一个小小的山城一跃成为一个重工业基地,为今天三明城市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在三明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建设中体现出了三明人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像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三明大地上。如今,艰苦创业成为三明人民的又一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三明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不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艰苦创业精神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的。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使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崇高的美德,成为后人继往开来、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巨大动力。艰苦创业精神是人们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和崇高的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升华。凭着这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精神,凭着这种精神,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万里长征,延安曙光,到天安门升起五星红旗,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艰苦创业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不但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必不可少的强大精神支柱。
  如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明生态工贸区的发展,把三明生态工贸区列入全省十大新增长区域之一,相继正式批复了《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和出台了促进三明生态工贸区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的定位、目标和工作重点,三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我们要把握难得机遇,继续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全力以赴把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好、发展好,努力将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成为海西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海西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海西中部现代服务业集聚地、福建中部宜业宜居中心城市、福建生态低碳发展示范区,推动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三、兼容并包应成为三明城市文化的形象所在
  三明市,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是五十多年前在一片荒丘上建设起来的。1958年,三明进行重工业基地建设,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建设大军。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在这一块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披荆斩棘,艰苦创业,按照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理想建立起来了一座新城。也正是因为三明人来自祖国各地,平和友善的处事风格营造了团结和睦的城市氛围、包容的胸襟气度,广泛吸纳外来文化,塑造了三明精致但不失大气、方寸而又高雅的文化品位。外来文化与本土悠久历史文化相结合,使三明人充满灵性和智慧,形成了善于创新,敏于把握时代风尚的品格。三明是移民城市,是全国融合的最快的城市之一,在三明,普通话是大家通用的交流语言,各种方言的人在此地都有归属感,这是历史不小心给三明的机遇。三明这座融合的城市,没有排外思想,不管是何处来的人都相处得很和谐,大家对三明都有一种不是家乡胜似家乡的感觉。这种特点,为各地来三明创业的人提供了一种和谐的创业氛围,为三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海纳百川是我们福建精神的组成内容,也是三明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容并包精神为三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业绩。在加快海西建设的新时期,三明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需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积极吸纳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思想成果、文化成果、科技成果,凝聚各种有益于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虚心听取对三明发展有益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做到兼收并蓄。通过这种开放,使外来的投资者和建设者安心在此兴业,放心在此发展;通过这种自我开放,逐渐形成三明吸引人才和吸纳资金的洼地效应,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同时要拥有一种敢于剖析自我的勇气,通过自我解剖,弘扬开放精神,摒弃那些制约发展的保守思想和陈旧框框,建设一个真正文明和谐的三明。要把兼容并包精神转化为各级领导和市民的自觉行动,作为一种内在素质和取向去追求,并作为工作的指导,使之成为三明发展的精神支柱之一。
  三明是一座移民城市,是没有历史底蕴的城市。人们说:没有历史的城市是可悲的,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沉淀,没有向心力。尽管三明是福建最没有历史底蕴的地区,但没有历史我们可以创造历史,可以把轻装上阵,把三明发展成为现代时尚的城市。历史只能说明过去,我们的老一辈创造了三明,从无到有,那不是创造历史吗?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未来的历史,我们虽然没有辉煌的过去,但我们可以创造辉煌的未来。精神文明、艰苦创业、兼容并包这三个三明城市文化的元素,恰似飞机的机身和双翼,将承载着三明的光荣和梦想,飞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提交第五届市政协论坛征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