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研究 >> 政协论坛讲坛 >> 农村劳动力流失现状调查研究

农村劳动力流失现状调查研究

2013-10-30 11:12:05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9015

                                         管其宽
    近年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劳力外出日益增多,乡村青壮年整体流失,直接结果是耕地抛荒面积逐年加大,乡村经济呈现整体萎缩。
    一、农村劳动力流失现状
    据我们对我市2个县抽取12个乡镇和24个村的样本进行调查,外出农村劳动力达三分之二以上。如某乡镇的农业人口为7444人,20~60岁的青壮年6231人,占总人口的83.37%,20~60岁的外出为4230人,占全镇20~60岁青壮年总人口67.9%,加上20岁以下的人外出人口,近三分之二。留守乡镇的是不1/3的青壮年人口和全部的60岁以上的老人和孩子。同时,我们随机抽取了一个有代表性村作为样本,该村共有林地面积28120亩,柑桔等果树面积1514亩,耕地面积1002亩,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农村。全村共有162户620人,其中20~60岁的青壮年人口为467人,外出人口中占全村实际20~60岁青壮年人口的65.8%。
    二、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大量青壮的流失已经严重威胁到农村正常社会的运行和流转。据我市某乡镇调查,全镇人口15161人,全镇在册耕地面积19122亩,实际耕种面积不到9000亩,其余近半数以上的没有耕种,其中,有近1/3由于抛荒年限长达10年以上,大多形成了以芦苇和小灌木为主的疏林地,早已没有耕地的影子;近半数是近5年来抛荒的,还依稀可见耕地的模样。个别农村已经严重到:一个乡村老人过世,找不到8个可抬棺的青壮年劳力的境地。
    2、青壮流失后,直接导致主导当地发展和消费的主体人口向城市和乡镇转移,村庄日渐萎缩。由于青壮流失,农村农户有限的经济资源大多用于城市中买房和安居,大多不愿再回乡下建房、居住和生活。旧宅大量废弃。以下是一群近郊村农民的独白:在我的老家有两种房子,一种是刚建好的四五层的钢筋混凝土的新房,从周一到周五,我们为了生活必须在城里打工,周六和周日回到乡下的新房里,由于一周没有人住只好从一楼开始搞卫生,花2天的休息日把卫生搞好了,周一又要回城里打工去了,我们的休息就是回乡下的房子做收卫生。另一种房子是原来父母手上建的土木的房子,由于我们长年在外,加上年久失修,屋里的瓦片破了也没有修补,雨水漏下来,楼板慢慢坏了,我们走上楼梯时发现梯子也颤抖着,住人是胆量再居住了,就算乡下有一栋房子,我们就回来绕着看一圈就是了。结论:不论有没有在乡下建房,孩子这一辈肯定是不肯再回到乡下。而偏远乡下农村的外出人口,则大多在父母在世时过年会回家,平时基本外出;儿孙一辈基本上不再承认自己是乡下人,都说自己是城里人。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后代对乡村再没有归宿感和认同感。
    3、青壮流失令农村生态得到较好的修复,乡村植被恢复好于过去。大量青壮年流失以后,要说好的地方肯定还是有的,就是乡村的生态修复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以前大量青壮年留在乡下,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只好:“要致富,多砍树”,砍伐、盗伐成灾,摸渔、打蛇、猎捕野兽等都是正儿八经的创收项目,这几年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就业找到门路以后,不少原来长期从事盗伐林木的农民也改行外出打工或经营小吃去了;乡下野猪等野兽开始成群结队,不少地方成了一种对农业的灾害,加上枪枝管制从严,森林里的飞禽走兽也多起来。原来被盗伐林木造成了的山体秃斑也少了很多;原来垦荒、种果等大量开垦林地开荒毁林的情况大为减少,农村生态得到较好的修复。
    三、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原因分析
    1、乡村的农业资源确实承载不了现有农业人口之重。在我市的大多数乡村,由于人均资源占有基数不高,林地、耕地、水源、土地等资源不能承受农业人口之重。据调查,大多数的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大多1~2.2亩之间,林地的人均占有量很少超过人均30亩的,由于大量的国有林和其他原因被国有和林场等部门占有等因素,实际村民人均占有林地面积很少超过20亩之数,加上林地的贫瘠等原因,肥沃和适合林木或毛竹生产的林地人均不足15亩,这样的资源条件根本无法满足一个农民正常、合理的生产需求。
    2、农资、种子价格暴涨,而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涨幅远落后于农资与农业用工工资的涨幅。据调查统计:2009年冬到2012年冬的3年间,氮磷钾三要素15:15:15的45%复合肥的价格从每吨2400元涨到4200元/吨,涨帐幅75%,农村普通劳动力工资从每工日男工60元涨到了现在的150元左右,涨幅150%,而一直号称把农民利益放在心尖尖上的温总理,3年间,晚季中间等级的稻谷收购价每担只从117元涨到了137元,涨幅只有17%。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收入没有倍增,只有倍减。从此月亮湾没有了笑声,农村再也不是过去的人们梦幻中的世外桃源,生活的重担逼得农民不得不离乡别土。
    3、惠农政策对单打独斗的农民更加不利。据了解,大量的惠农补偿大多贴补了成规模的农业企业和成规模的养殖基地。以养猪业为例,在中国撑起半边天的仍然是普通养殖养猪专业户,但是,所有的政府优惠和补贴都只给注册了公司法人的规模养殖场,而大量的散养农民并没有沐浴到惠农的政策阳光;倒是猪价最贵时,温总理出台政策,给予每头母猪散养农户补补贴80元,但要参加强制的母猪保险,真正母猪出问题时,农民说:我们养猪的也知道,母猪真要不行时我们叫屠夫来杀了母猪还可以卖一千多,保险公司来了才赔一千元,倒钓走我们自己的20元保险金。种植业的大量农业扶持资金流向也是规模种植户和公司,我们散户根本就没有享受。
    4、从事农业收入低下,逼他们离乡别土。据公开的调查数据,农村农民收入相差10倍以上,最高收入的农民往往80%的收入来自非农业;而收入最低的样本中往往收入80%是来自农业。农民不离乡别土到城市谋生,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难以养家活口,难以维持正常的家庭开销。在调查中,某区某乡镇某村的村级农技员刘生,原是优秀的种田能手,在家种20亩烤烟,同时还耕种着20亩的水稻,管着自家20多亩的柑桔果园,但全年的收入扣除化肥、农药和聘请农民工等各项成本后,夫妻2人的全年结余不足2万元,根本无法供养其16岁的女儿上大学之用。2011年开始不得不外出开沙县小吃去了。
    四、针对农村现状的几点建议
    1、认真检讨现有的“三农”政策,惠及农民和农业的政策要更多向普通农民倾斜。现有的农业政策要进行认真的检计,对于过去一些以牺牲农业和伤害农民利益的决策应该及时废止。如:国家因担心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吃不上饭而长期把粮食等基本农产品价格压在低位,直接结果是让中国****多数而又最贫困的人口群再为社会的维稳作出牺牲。
    2、农村的农业呼唤更多生态、环保、高效的发展新模式。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动辄以扩大生产规模为基本的扩张模式,能否多一些更生态、更环保、更高效的生产模式?某村的500亩以壳斗科为主的过熟天然林,1992年时被全面皆伐后种上了涫溪蜜柚,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失修不说,五年后果园正常投产了,每年果园按旺产期亩产4000斤计算,每吨果品批发价2000元计算,总收入也就200万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人工费的投入,直接经济效益不足20万元。而该片林子被皆伐前,每年产出地产红菇近5000多斤,按现在的市场单价800元/斤计算,总产值不少于400万元,尚不包括生态不需修复、水土不必流失、天然林自然凋落物可以为村民提供燃料带来的收入。现在这个村,连当地60岁的老农民都懂得了发展农业要再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但我们经常看到不少不该上的农业项目和工业项目流入农村,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和政府的管理部门却还在云中漫步,雾里观花,说穿了就是还找不到发展的方向。
    3、农林产业政策要有更多切合农村实际的顶层设计。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让广大的农民一下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了,中国的农村第一次让许茂这样贫困的农民在月亮湾里都传出了笑声。可是,中国其后很多农村的改革却并没有给普通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象1998年以来推行的第二轮林改,受惠的对象就变成了极少数的农民,原因是:我们在林改以前,很多的林业政策的是滞后的,那时农民从事林业的收入很低,农民分山到户后只看眼前利益,大多把林地上的林木以极低的价格出让给极少数一部份的林木经营单位和个人,不出二年,其后林业政策大幅度减税等措施让林木和林地的价值倍增,林木价值从每亩人工林(以蓄种10立方米/亩为例)从当初分山到1时农民出让的几百元/亩直线上升到几千元或近万元/亩,而农民(林农)手里的林木和山场均已被收购完毕。说穿了,第二轮的林改并没有象政府工作报告里写得那么好,没有真正惠及每一户的林农和村民。很多惠农政策值得我们再思考,再检讨,更要我们走到农民中间,问一问普通农民,能让他们真正收到好处吗?
                                                    (提交第六届三明政协论坛征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