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研究 >> 统战论坛讲坛 >> 三明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三明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2014-08-07 15:03:18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6398
                                   民盟永安市委课题组
    构建宜居宜业的生态人居体系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而“村容整洁”正是农村生态建设的一大重要内容与必备条件。最近,民盟市委课题组先后到三明市6个乡镇、31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查,旨在摸清我市各地农村环境卫生之现状、问题、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对策,呈报三明市委、市政府作为决策参考。
一、我市农村环境卫生的基本状况
    在调查的31个行政村中,环境卫生较好的有7个村,占22.5%;环境卫生中等或一般的有10个村,占32.2%;环境卫生较差的有14个村,占45.1%。
(一)环境卫生较好的情况
1、基本实现“五化”:道路硬化、水沟暗化、路旁绿化,环境净化、管理进入城市化,即村内及村与村之间“泥土路”全面建设成“水泥路”,实现路路相通;地下排污管网配套建设、明沟改成暗沟;村旁多数路段进行花草绿化;道路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基本净化;卫生管理实行比较正规管理,村容村貌整洁,不见垃圾成堆,不见污水横流,不见畜禽粪便,不见房前屋后堆杂,不见杂乱无序,这是近年来我市先进农村进行环境整治的一大可喜变化。
2、基本做到“三清”、“三归”、“六改”,即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见效明显;“三归”即畜禽归圈、垃圾归池、杂物归位,整洁有序;“六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沼气、改绿地、改公园。其中富有成效的是:把空地杂地改为绿化地,美化了农村环境;把公共地段的废墟改为休闲公园。
(二)环境卫生中等或一般的情况
1、有的村位于山区老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缓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整个农村环境卫生十分滞后。但是,近年来老区人民在上级的关心下,从关注民生与健康的高度出发,在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大力整治污染严重的小水泥厂,通过整治、大气和水质污染大有减轻。二是大力整治污染严重、杂乱无序的“小煤窑”,采取关、停、并、转,有效减轻了环境污染。三是整顿关闭零乱养猪场,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粪便污染问题。四是全面启动“改厕工程”,野厕进行填埋,旱厕改为水厕,大大减轻了原来厕所粪便的污染。五是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即上门收集,装袋清理,减少垃圾二次落地污染。六是组建保洁队伍,统一聘请村级卫生清扫人员,改变了原来无专人管理状态。通过整治,环境卫生大有改善,农村面貌大大改观。
2、有的村仍然是单纯的农业村,以种植水稻、蔬菜、水果及养殖畜禽为主,没有工业及城镇垃圾污染,环境卫生状况一般,但比较重视环卫设施建设和加强管理,针对自身环境卫生状况,加强了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这类村镇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村所在地的主干道处于河道连接处,面积大、污染大,整治难度大。(2)各村公厕难以全面改造,投入资金缺乏。(3)小杂货店虽有规定规范化管理,但现实中缺乏执法手段。(4)村前屋后堆杂现象难以根治,清理之后又回潮,影响村容村貌。(5)家禽家畜圈养难以整改,检查时入圈,平时又放养,缺乏根治措施。(6)“三多”现象依然存在,即综合污染多、卫生死角多、不文明行为多。
(三)环境卫生较差或差的情况
1、有的村内河多、污染重、时间长、危害大,村民苦不堪言,问题相当突出:一是所有内河几乎都成了“垃圾河”,即均受垃圾、污水、畜禽粪便乃至人群粪尿的严重污染;二是所有内河几乎都成了“臭水河”。由于各种垃圾、污水、粪便乱排河中,加上沿河工业废渣、废水、废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以致河水发青、发黑、发臭、空气严重污染,村民长期受害,有的村近年因患各种癌症而导致数人死亡;三是许多内河几乎都成了“养殖河”,沿河两岸,搭建猪圈、鸡圈、鸭圈,大量畜禽粪便全部排入河中,残渣废料全部倒入河中,大量清洗污水全部注入河中。
2、有的村养猪场多,粪便污水污染严重,无法处理,加上有的村至今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饮用古井水或山沟水,水质状况令人堪忧。有的村硬件建设极差,村间至今仍是原始的羊肠小道与坎坷泥道,雨天更是污泥漫道,进出艰难;根本没有地下排污管道,没有建设垃圾池,村内村外一片脏乱;生活垃圾堆地,枯枝烂叶遍地,畜禽粪便撒地,令人脚难踩地;村间大小“天然水沟”堵塞、淤泥污物满沟,污水臭水横流;原始露天厕所简陋不堪,粪便四溢,蚊蝇群集,家犬老鼠四处可见,疾病隐患令人堪忧,环境卫生长期无人管理,垃圾堆积只用燃烧,“以烧代清”,十分原始。
3、有的村地处偏僻,以农为主,经济差,环境卫生状况存在“三差”、“三无”、“三自”、“六多”现象,即自然条件差、基础建设差、卫生意识差;无环卫设施、无管理人员、无垃圾填埋场(无去处);垃圾自然堆放无人清扫,垃圾只靠自然洪水冲走无人清运,垃圾自生自灭从无人为处理;养猪多、粪便多、污水多、蚊虫多、垃圾多、堆杂多(房前屋后乱堆杂物)。此外,农民饮用水靠天然山泉水、水质是否达标,并不知情,尤其是雨水洪水污染水质,令人担忧。同时,农作物的农药残留污染普遍存在,“甲胺磷”、“乐果”等剧毒农药虽已减少使用,但低毒残留农药如“好力多”、“菊脂类”、“阿维菌素”、“杀虫双”、“阿克泰”、“叶蝉散”、“扑虱灵”、“吡虫灵”、“草甘磷”、“一遍净”、“农达”等十二种农药乃在继续使用,不同程度污染仍然存在,特别是蔬菜类普遍采用“乐斯本”、“杀虫双”等农药进行保鲜,用量大、次数多、菜农不敢吃,就上市场去,潜在危害人体健康。
二、我市农村环境卫生突出的共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全市各地农村调查中,突出的共性问题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农村总体建筑规划严重滞后,环境杂乱无序,村容村貌不整。农民的传统是:有钱大多用于建房,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新房建筑不少,但都缺乏统一规划,零星分散,杂乱无序,抢盖乱盖十分严重,建房与村间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极不配套,影响整个农村后序建设与发展,影响村容村貌的整洁与美观,这是各地一大通病,教训极其惨重。
(二)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位。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差别不断扩大,城市一切市政建设均由财政投入,而农村除了部分主要道路由财政拨款补助建设之外,其余一切基础设施建设均由农村自负,农民不堪重负。特别是事关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没有地下排污管道建设,垃圾“中转站”(清洁楼)建设,各种卫生容器设置等,缺乏必要基础设施,无法搞好环境卫生工作。
(三)农村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在调查的31个行政村中,由于农村小水电的无序发展,下游河道水量剧减甚至趋于干涸,水流自然净化能力基本丧失,导致大部分镇村辖区范围内的内河、溪流的水质普遍存在着发青、发黑、发臭、变质现象,并有日趋恶化趋势;池塘乃至部分水井的水质情况也是不容乐观。
(四)农民自身生活垃圾及人畜粪便污染已成农村一大灾害。不少农村由于生活垃圾无清扫、无清运、无去处,以致村边路口,村道两侧,河边树下,公共场所等成为垃圾堆积地,被垃圾包围;加上诸多不规范的养猪户、养禽户、畜禽场的粪便污水的乱排放,构成人畜粪便“同流合污”,这些原来被作为宝贵有机肥料的人畜粪便,现在基本上被弃之不用,成为农村的一大灾害。它与各种生活垃圾、污水废物交织污染,很可能成为今后突发性疫情发生的隐患与源头,应当引起政府的重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五)农村空气污染不断加剧。本来山清水秀、碧水蓝天的农村,由于多种原因,空气污染不断加重,主要是生活垃圾腐烂气体的散发,大量生活污水臭气的散发,人畜粪便及水产养殖中饲料发酵气体的排放,加上部分工业“三废”即废渣、废水、废气的乱排放,各种施工工地及道路的扬砂扬尘,部分小煤窑、小水泥厂、小加工厂的烟尘污染等,形成大气综合污染——大气混浊,异味、怪味、臭味日趋严重,一些严重的农村已经是“天空灰暗,白日不见蓝天”、“沿途粉尘覆盖”,大气污染所引发的农村各种疾病也与日俱增,周边农民苦不堪言。
(六)土壤污染、植物污染、养殖污染、餐桌污染已成连锁反应,危害日渐加大,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土壤污染似乎被人视而不见,少有人提,其实,其隐性污染不亚于显性污染,主要是长期无度地大量使用化肥及剧毒农药。据了解,我市各地每亩化肥施用量从建国初期的10公斤以下,增加到现在150公斤左右,增加15—20倍;农药量也剧增至20—30倍,部分剧毒农药源头尚未杜绝,还在继续使用。低毒农药虽已普遍推广,但用量普遍严重超标,残留严重,导致土壤硬化、酸化、恶化,再加上有的重污染企业逐步向农村转移,直接导致土壤中各种有害物质大量增加,严重的将直接导致受污染农地丧失种植能力。由此,将直接或间接导致农作物如稻米、蔬菜、水果等污染以及养殖业中鱼、肉、禽、蛋的污染。这些综合性污染最终形成连锁反应,也就成为“餐桌污染”,日积月累,无疑将严重危害我们的人体健康。
(七)“六害”回潮,危害四方。所谓“六害”指蚂蚁、蚊子、苍蝇、蟑螂、老鼠、养犬。如今,“六害”回潮迅猛,已从农村蔓延到城市,尤其是在污染严重的农村,蚊蝇成群、蚂蚁结队、蟑螂四窜,令人心烦;加上田鼠、家鼠、狼狗、宠狗四处流窜,危害加剧,令人不安。许多医学专家提醒:各种垃圾、污水、废气污染加之“六害”肆虐,混合、重复污染,将极易成为诱发突发性疫情的“罪魁祸首”,务必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警惕。
(八)农村堆杂现象十分普遍而又严重,有碍于环境卫生。诸如:山区的农村,枯树、竹干、柴火及各种废弃物堆满村间与房前屋后,既不整洁,又不雅观,火情隐患多;农村到处堆放石块、砖头、瓦片以及各种废弃物,可谓“置之无用,扔又可惜”,大量废弃物横七杂八地堆满村前屋后,胜似废墟一片,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美观。此外,农村还承担着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垃圾转嫁之苦,倘若不予重视、切实加以整治,势必酿成严重恶果。
    我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之所以不容乐观,最主要原因有四方面:一是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环境卫生意识淡薄,不讲卫生似乎已经成为习惯。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人口居多,即使想到要搞好环境卫生,但自身也无力整治,只能看之任之。三是政府欠账太多,即长期城乡差别不断扩大,难以缩小,“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未能形成一大战略并认真予以实施。四是农村环境卫生缺乏一整套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予以保障,没有主管部门负责督促落实,没有专业人士专门负责整治工作。
三、切实加强我市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对策建议
    农村环境卫生是当今社会之一大难题,事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也间接地关及城市人民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它是关注民生之大事、要事与紧事,建议各级政府务必要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宏观战略高度出发,真抓实干,逐步推进,为民谋利。
(一)思想认识要到位。首先,各级党政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把它作为一大战略、重中之重的大事要事来抓,把它视为关心人民疾苦、保护农民健康乃至全社会安全的一大善举,是将执政为民理念及群众路线教育落到实处的具体行动。只有各级领导思想重视到位,才能政策措施力度到位,只有全民思想上的认识到位,才能具体工作到位。
(二)要实行重点转移。要把环境卫生整治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要从战略高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转移,这是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的一致期盼和共同心声,也是我市实现新型城镇化、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必然要求,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之一大内容、任务与目标,只有重点转移,才能功成名就,建议我市政府务必加紧制定这一重点转移的具体方案,并加大力度,督促下辖政府分期、分批、分步认真予以实施。
(三)要保障规划先行。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必须把它纳入城区管理统一规划,当前,我市缺乏对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统一规划,应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城市框架和政府工作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整治、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当前,当务之急是要把整治农村脏乱差的恶劣环境作为一大要事紧事,制定出台先急后缓的整治方案,分期加以实施。而后,制定出台一套农村环境卫生相关建设方案,以案促施,以法保施。
(四)要实行硬件配套。实行硬件配套建设,要仿照城市做法,由各级政府统一配套建设清洁楼、公共厕所、垃圾池、垃圾填埋场、各种卫生容器,以及保洁车辆、清运车辆等,实现硬件配套建设的规范化、一体化、标准化。同时,要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缺乏排污管网建设的严重弊端(这是导致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粪尿、工业污水及日常雨水无处排放、四处横流的主要原因),进行科学配套建设,把农村地下排污管网建设作为农村重点基础工程,在目前农村集体经济还欠发展的情况下,建议由市、县两级财政分别统一投入,乡(镇)、村进行配套,抓紧抓好这一事关农村环境卫生大局的基础性工程建设,逐步实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人畜粪便利用处理、工业排污统一处理,最终实现科学治理。
(五)要建立健全“两大保障”体系,即体制机制与财政投入的保障体系。
    一是抓紧建立健县、乡(镇)、村三级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新的体制与机制;
    二是对农村所在镇(街)、村(居),要配套设立专门的环保所、站和卫生管理所、站,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在村(居)委会一级,要设立(聘请)1—2位卫生管理员,各村配备专门保洁员(按照各村人口比例,聘请保洁员,如200—250人,配备一位保洁员,每村配备若干人),由市、县、乡、村分级按比例筹资投入,并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只要做到“五专”:即有专门机构、专门编制、专门队伍、专门督查(人员)、专门经费,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上的缺陷与缺位问题;
    三是县级城管办以及环卫队伍,要担负起把环卫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艰巨任务,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作为重头戏,各级政府要给予重视;
    四是“三管齐下”,即把整治、建设、管理三大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并切实制定整治方案、建设方案、管理方案,一一加以实施。同时,要确保财政投入及对农村环境卫生这一公益性、社会性、福利性事业实行重点投入,给予保障。农村有关基础性的市政建设应主要由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后,长期管理运作费用将更加庞大与沉重,在实行市场经济运作的今天,管理运作经费应当采取政府大力支持,市场营运配套的办法,协调政府、中介、民方等各方关系,共同负责,合理运作,有序运行,这就需要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制定各自投资比例,进行规范化、制度化操作,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包括劳力投入、集资投入、信贷和股份投入等,多渠道参与。
(六)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宣传教育,提高其自身的环境卫生素质,增强农村内在环保意识与共识,实行内外结合,上下达成共识,并从农村幼儿教育开始就把加强环境生态建设纳入其教育范畴。只有这样从小抓起,形成合力,才不会使切实整治农村环境沦为一句空话。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